第(1/3)页 “许多呢?” 江临问路过的一个工人。 “回大人,许大人在质检车间。” 工人恭敬地回答,手指向最里面的一排房子。 江临信步走去,沿途观察着工厂的变化。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各司其职,没人闲逛偷懒。 车间里机器声轰鸣,却井然有序。 质检车间门口,许多正低头查看一筐刚下线的方便面,眉头紧锁。 “许多!” 江临喊了一声。 许多猛地抬头,看见是江临,脸上立刻绽开笑容,小跑过来:“大人!您怎么来了?自来水那边.....” “交给王垣了。” 江临摆摆手,“那家伙处理这种事最拿手。” 许多会意地笑笑,露出两个酒窝。 他擦了擦手上的面粉:“大人要不要视察一下?最近我们又改进了生产线。” “正有此意。”江临点头,“边走边说吧。” 生产线的革新 许多领着江临走进生产车间。巨大的蒸汽机带动着传送带,一包包方便面从成型到包装,全程自动化。 工人们在关键岗位监控着,时不时调整一下参数。 “这里是我们新设计的自动包装线。” 许多指着一段传送带,声音里带着自豪,“以前十个女工一天包两千包,现在一台机器能包八千包!” 江临凑近观察,只见面饼被机械臂精准地放入包装袋,然后热封、贴标一气呵成。“不错啊,故障率怎么样?” “刚开始老卡壳,后来我让铁匠把齿轮重新打磨了一遍,现在一天最多停两次。” 许多挠挠头,“就是润滑油脂消耗太大,我正试着用猪油混合松脂替代.....” 江临眼前一亮:“这主意不错!效果如何?” “还行,就是天热了有点味儿。” 许多憨厚地笑笑,“工人们抱怨说总想吃烤肉。” 两人哈哈大笑。江临拍拍许多的肩膀:“走,去看看质检。” 严格的质量把控 质检车间里,二十多个女工正在流水线旁仔细检查每一包方便面。 有的看包装是否完好,有的称重,还有的专门检查调料包。 “我们实行三级质检制度。” 许多解释道,“第一道是机器自动筛,第二道是人工抽检,第三道是成品全检。” 他拿起一包面,“每包都要过这三关才能出厂。” 江临注意到墙角堆着几筐淘汰品:“这些是.....” “包装破损的,重量不足的,还有几包是调料包漏了。” 许多叹了口气,“虽然可惜,但绝不能流入市场。” “做得对。” 江临赞许地点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许多眼睛一亮:“大人这话精辟!我记下来贴墙上。” 说着真的掏出个小本子记了下来。 江临心里暗赞,许多这认真劲儿,比王垣那个滑头强多了。 走出车间,许多带江临参观了新建的员工食堂和休息区。 宽敞的屋子里摆着长桌长凳,墙上贴着本周食谱。 “三餐免费,管饱。” 许多介绍道,“我还搞了个奖励制度,每月评选优秀员工,多发五钱银子。” 江临注意到角落里有个小柜子,上面写着“急救箱”三个字。“这是.....” “放了些常用药。” 许多打开柜门,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个瓷瓶,“跌打损伤的,止泻的,还有治头疼的。工人们有个小病小灾的,不用跑老远去医馆。” 江临心头一暖。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员工福利,在明朝简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许多,你做得太好了!” 江临由衷地赞叹。 许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都是跟大人学的。您不是常说嘛,工人是工厂最宝贵的财富。” 许多啊,我有个新想法——江临正要从袖子里掏出自热火锅的样品,忽然一阵爽朗的笑声从工厂大门方向传来。 “哈哈哈!江小子果然在这儿!” 这粗犷的嗓门,不用看就知道是谁。 江临和许多同时转身,只见朱元璋一身便服,带着朱标、徐达和汤和,大步流星地朝他们走来。 老朱的龙袍下摆撩起来塞在腰带里,活像个下地回来的老农。 “参见陛下!” 许多扑通一声跪下了,额头差点磕到地上。 江临刚要行礼,朱元璋已经一把扶住他:“免了免了!咱去水利局找你,王垣那小子说你到工厂来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