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章 夏朝的陨落-《相声历史:从夏朝到清朝》
第(2/3)页
此时,夔负责推行乐教,他的才华与努力为国家带来了别样的生机。祭祀祖先的大典上,气氛庄严肃穆。夔指挥着乐师们奏响美妙的乐曲,那悠扬的旋律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令祖先的神灵仿佛真的降临。诸侯们纷纷相互礼让,展现出谦逊有礼的风度。现场的鸟兽似乎也被这美妙的音乐所感染,欢快地飞舞跳跃。《箫韶》乐曲演奏了九章,那动人的旋律达到了高潮,引得凤凰也飞来,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各种野兽也都跟着节奏舞动,场面壮观而和谐。百官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氛围中,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和谐共处。
帝舜被这一幕深深触动,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作歌道:“奉行上天的命令,要抓住时机,关注细微。”歌声中,蕴含着帝舜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感悟,提醒众人要顺应天命,把握时机,注重细节。接着,他又激情澎湃地唱道:“大臣们欣喜啊,君主奋起啊,各项事业兴盛啊!”这歌声,表达了帝舜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也展现了他对君臣齐心协力共创大业的坚定信心。
皋陶听着帝舜的歌声,心中激动不已,他行稽首礼,高声说道:“要记住啊,带头兴起各种事业,谨慎地对待法令,要恭敬啊!”皋陶的话语,如洪钟般响亮,提醒着众人要积极进取,遵守法令,心怀敬畏。随后,他也激情满怀地唱道:“君主圣明啊,大臣贤良啊,各项事务安康啊!”这歌声,是对帝舜和大臣们的赞美,也是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紧接着,他又严肃地唱道:“君主琐碎啊,大臣懈怠啊,万事都会荒废啊!”这歌声,如同一记警钟,告诫众人要警惕懈怠,不可因小失大。
帝舜听后,郑重地拜谢,说道:“对,大家都要恭敬地去做啊!”帝舜的话语,既是对皋陶的回应,也是对全体大臣的勉励。
在这场盛大的祭祀与乐舞中,众人感受到了德政与乐教的力量。天下人都对禹明确的度数和声乐推崇备至,认为他的功绩如同山川神灵般伟大,能够庇佑百姓。于是,众人让禹成为山川神灵的主宰,赋予他守护山川、福泽万民的重任。从此以后,禹的名字和他的功绩,在华夏大地上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传奇。
在远古的华夏大地,权力的交接正悄然上演着新的篇章。帝舜深知禹的贤能与功绩,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毅然向上天举荐禹,将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时光荏苒,十七年后,帝舜溘然长逝,如同巨星陨落,整个天下沉浸在悲痛之中。
千哥:看看人家,难怪士大夫都称赞尧舜禹,根据功绩和贤能传递最高权力。后来“家天下”时代,多少个王子王孙,以及他们的母后,因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刘邦的皇后吕雉把戚夫人害得多惨?吕雉命人砍去戚夫人的手脚,挖掉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毒哑她的嗓子,然后将其丢在茅厕之中,称为“人彘”,戚夫人最终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锅老师:确实够惨的,戚夫人绝不仅仅是唯一的受害者,不知道有多少亡魂,而且还波及无辜的百姓。
按照古礼,禹为帝舜服丧三年。三年期满,为了避让舜的儿子商均,禹悄然前往阳城隐居。禹的心中,既有对帝舜的敬重,也有着对权力交接的审慎。然而,天下诸侯们心中自有评判,他们深知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对他的贤能与领导才能钦佩不已。于是,诸侯们纷纷离开商均,不辞辛劳地前往阳城朝拜禹。在众人的拥戴下,禹顺应天命,登上了天子之位。他面向南方,接受天下人的朝拜,建立了国号为夏后的王朝,以姒为姓,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禹即位后,心怀天下,深知治理国家需仰仗贤能之士。他首先想到了皋陶,这位与他一同为国家出谋划策、治理百姓的挚友。禹毫不犹豫地举荐皋陶,并将诸多政务交予他处理。皋陶殚精竭虑,为夏朝的发展尽心尽力。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皋陶与世长辞。禹深感悲痛,为了表彰皋陶的功绩,他将皋陶的后代分封在英、六两地,还有部分封在许地,让皋陶的家族荣耀得以延续。
之后,禹又将目光投向了益,他看重益的才能与品德,举荐益处理政务,期望他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益不负所望,在政务处理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时光匆匆,十年后,帝禹决定到东方巡视。他一路跋山涉水,视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关心百姓的生活。当他抵达会稽时,却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禹将天下传给了益,这是他对益的信任与托付。
益遵循古礼,为帝禹服丧三年。三年过后,益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效仿禹当年避让商均之举,将帝位让给帝禹的儿子启,自己则前往箕山的南面隐居。这一行为,既展现了益的谦逊,也体现了他对禹家族的尊重。
禹的儿子启,自幼聪慧贤能,在成长过程中,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心怀天下,志向远大。因此,天下人早已对他归心。虽然禹去世时将帝位传给了益,但益辅佐禹的时间较短,天下人尚未完全归附于他。当诸侯们得知益让位于启后,纷纷离开益,前往朝拜启,他们高呼:“我们的君主是帝禹的儿子啊!”在众人的拥护下,启登上了天子之位,成为了夏后帝启,开启了夏朝的新篇章。
夏后帝启,这位大禹与涂山氏之女所生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雄才大略与母亲的坚韧聪慧。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启的统治心悦诚服。有扈氏仗着自己的实力,拒不服从启的统治。启深知,若不加以惩处,必将动摇夏朝的根基。于是,他毅然决定讨伐有扈氏。
双方的军队在甘这个地方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在这关键时刻,启为了鼓舞士气,凝聚军心,作了《甘誓》。他召集六军将领,神情严肃地告诫他们:“喂!六军的将士们,今日我向你们郑重发誓宣告:有扈氏对上不敬天象,对下不尊大臣,其行径触怒上天,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如今,我奉上天之命,对其进行惩罚。车左的士兵,若不奋力攻击左边的敌人,车右的士兵,若不奋力攻击右边的敌人,你们便是违抗命令。驾车的人,若不能驾驭好车马,同样是不奉行命令。服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庙中给予丰厚的奖赏;不服从命令的,我会在社坛前将其杀掉,而且还要把你们的家属收为奴婢或杀掉。”启的话语,如洪钟般响彻天地,坚定而有力,将士们听后,士气大振。
千哥:我说,锅子,这个《甘誓》怎么那么像战前总动员呢?
锅老师:你有没有看过电影《亚历山大大帝》,或者《勇敢的心》?
千哥:看过啊!
锅老师:很多战争电影都是这样,士兵拿着长矛站成一排又一排,统帅骑着马站在队伍最前面,大声说着战斗口号,然后带领着队伍就向敌军冲锋而去。而在我们中国历史中,《甘誓》就有着类似的作用,它恐怕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战斗总动员之一,里面竟然还包含着处罚措施,真是牛啊……
在启的带领下,夏朝的军队勇猛无比,向有扈氏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有扈氏的军队被击败,最终被消灭。此役过后,天下人无不震慑于启的威严与果断,纷纷前来朝拜。夏朝的统治由此更加稳固,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征程。
夏后帝启的离世,如同夜幕降临,为夏朝的天空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他的儿子帝太康,在众人的瞩目中登上了天子之位,然而,太康似乎并未继承父亲的雄才大略,反而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他沉迷于游乐,不理朝政,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最终导致夏朝国力衰退,民心离散,甚至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权。
在太康四处游荡、荒废国事之时,他的五个弟弟焦急万分,他们深知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他们在洛水转弯处苦苦等待太康归来,希望能唤醒他的治国之志。在那漫长的等待中,五兄弟心中满是忧虑与无奈,他们以笔为剑,写下了《五子之歌》。这歌声中,饱含着对往昔夏朝辉煌的怀念,对太康失国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
千哥:这个太康是不是就是“太康失国”那个太康?
锅老师:是的,有些人因为某一个事情被人们熟知之后,提到这个人就会让人想起那件事,似乎可以画等号了。比如提到太康,人们立刻能想到“失国”,再比如我,一提到锅子,人们能立刻想到“帅气逼人”。
千哥:咿……你还要点脸不?我看你是没有前面那两个字,没有“帅气”,只有后面那两个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