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秘密武器-《执宰大明》


    第(1/3)页

    六月初,京郊大营营外的一个山谷。

    李云天左手握着腰间宣德帝御赐绣‘春’刀的刀柄,不动声‘色’地望着在谷中忙活着的几名骁武军士兵。

    几名士兵小心翼翼地往地里埋着一个黑乎乎的圆形铁疙瘩,埋好后在铁疙瘩边上放上了一些猪食,随后快步离开,来到了五十多米外的一个坑里。

    坑里拴着一只饿了两天的大‘肥’猪,一名士兵向挥舞着手里的两面小旗子向李云天所在山头打起了旗语,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李云天见状冲着身旁的一名传令兵点了一下头,那名传令兵就挥动手里的小旗子,给山谷里的士兵打回了旗语,告诉他们可以释放那头大‘肥’猪。

    于是,一名士兵解开了拴在大‘肥’猪身上的绳子,大‘肥’猪‘抽’动了几下鼻子后,嘴里哼哼着向埋有铁疙瘩的地方奔去,欢快地吃起了放在那里的猪食。

    李云天目不转睛地望着那只大‘肥’猪,如果今天的试验成功的话,那么这将是这只大‘肥’猪生命

    片刻之后,在李云天的注视下,大‘肥’猪身下忽然火光一闪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在沉闷的声响中,那头津津有味地吃着猪食的大‘肥’猪噌地一下就飞上了天,在空中四分五裂,血‘肉’纷飞,地上留下了一个黑乎乎的坑‘洞’。

    见此情形,李云天的面‘色’不由得一喜,如此看来讲武堂司科院所研制的地雷已经可以用于实战,这将给敌人造成意想不到的杀伤。

    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的宋代,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使得金军士兵受到惊吓,惊恐逃散,进而大获全胜。

    明朝初年,明军使用了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

    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记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

    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

    1580年,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

    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明代文献中,已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欧洲在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

    不过,由于早期的地雷使用的是火‘药’,威力有限,但是对敌人极具震慑‘性’。

    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出现,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由于李云天在江西湖口县担任知县的时候就已经暗中让人根据他提供的信息研制炸‘药’,故而讲武堂司科院两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炸‘药’技术。

    去年平叛汉王叛‘乱’的山东战事中,讲武堂司科院提供的炸‘药’大放异彩,一举炸塌了青州城的城墙,进而给李云天带来了一场完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