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各位老同志,我们没把大家当包袱,有技术有能力,能够与时俱进的同事们,我们当然欢迎大家进入新厂,同时签订劳动合同。” “啥?合同?老子进国企就是为了这铁饭碗。你们想让我们成为讨饭者?” “不要曲解,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我们厂冗员多,效益不好,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别说铁饭碗,厂子跟不上时代发展,拿不到订单倒了,大家连饭碗都没有。” “工厂是国家的,新厂也得大家倒班,工资少了老子一分都不行。” 职工代表大会上,倚老卖老者有之,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之。这也是改革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就连在北京的社科院专家都认为:引入劳动合同制无疑会使中国工人的地位倒退,一纸合同,实际让“国家的主人”沦为了到市场上讨饭吃的“受雇者”。何况这些躺在功劳簿上,准备吃工厂一辈子的工人呢。因为大家的反对,建设新厂的方案在职工大会和厂党委会上一直通不过。省内要求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即将满一年,厂内如果再没进展,在政绩和能力考核上就不合格,改革迫在眉睫。 因为和柳方实业集团的长期合作,双方每两周都会举行联席会议。这些会议杨柳方以前忙,从没参加过。现在闲下来,刚好赶上这一期联席会议,就和李桐福他们一起出席。会上讨论生产计划、生产进度以及货款支付情况。 “赵厂长,生产效率有点低啊。咱们现在是抢占市场的关键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杨柳方看到机壳产量每个月才10000,就对在座的塑料厂厂长说。 “杨总,别提了,我们也知道效率低,这种老国企,你也知道,省内开会改制试点到现在,都闹腾了一年了,也没结果。我们也没办法,哪像城北供销社,抱着你这粗大腿,一直是改革标兵。要不你也出钱把我们买了算了。” “省内不允许啊。” “那您可以入股啊。” “这个可以考虑,我前几天刚让财务买了省内第一家上市公司长河股份50万股,你们准备发行多少股啊?” “不不,我们不是发行股票,我们是想建设一家新厂,按程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厂党委会通过,我和书记签字就可以向省计委或省经委打报告,我们自己出一部分钱,其余的无论是省内拨款也好,向银行贷款也好,甚至定向发行股票都能很快就能建立新厂,现在大小会开了多少次就是通不过。” “哦,你们是哪种入股啊,我以为又是什么买股票呢。你们把方案给我们李总沟通一下,商讨一个合适的方案,看看是否有可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