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当然了,其实李愔自己也清楚,推测,有时候不一定会那么准的。 如果李淳风敢肯定的话,几乎是必然会有的。 但是他不敢肯定,哪就真的很难说了。 既然如此的话,李愔倒是不敢将这个消息上报给皇上。 因为一旦没有水灾发生的话,哪可是欺君之罪。 头疼了一番,李愔不由对李淳风说道:“淳风啊,这件事情为师知道了,为师会处理好的,你先下去吧!” 李淳风点了点头,对李愔说道:“好,哪徒儿先行告退。” 等李淳风走后,李愔直接查了一下公元642年的历史事件。 然后发现有一个记载。 公元642年末,高丽王武被杀,然后有大臣请求去攻打高丽国。 这时候,太宗说了一句话,说山东凋敝,从而没有攻打高丽。 山东凋敝?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凋敝? 李愔查了半晌,也没查出真正的原由。 也就是说,山东一定会出事,但是至于是什么事,还真的不好说。 有可能是水灾,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灾难。 就连史书上都没有详细的记载。 不过,是水灾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如果不能确定的话,哪就没办法直接上报给父皇了。 可是,山东的百姓应该怎么办呢? 忽然间,李愔想起了一件事情。 对了,自己的胞兄李恪,现在不就是齐王,他不就在山东吗? 对了,这件事情,还是赶紧交代自己的胞兄李恪,让他做好准备。 想到这里,李愔不敢怠慢,匆忙提笔写了一封书信。 然后直接找到大唐快递,加急寄送给齐王李恪。 现在大唐快递,已经推出了特快专递业务。 可以保证信件以最快的速度送达。 当然了,这一次,李愔开启了特殊通道。 这个速度,比普通的特快专递还要更快,并且还能够确保安全。 当然了,信件再快,现在也没有空运。 最快的速度,也只能依靠火车。 所以,信件是第二天才送出去的。 但是就在当天晚上,这封信就被送到了齐王李恪身边。 看到自己弟弟的来信,齐王李恪脸上,不由露出会心的微笑。 他们兄弟两人,一年也就难得的见上一次面。 每一次,都是说不几句话,就要分离。 对自己的这位弟弟,李恪还是非常感激的。 自己的这位弟弟,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 哪就是让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在父皇还年富力强的时候,不要去争,不要去抢。 这个时候,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而这几年的时间,作为齐王,李恪对自己的封地,治理的非常好。 当然了,这里面,其实没少了自己弟弟李愔的帮助。 如果没有李愔的话,他不可能能够做到这一步。 对自己的这位弟弟,李恪是完全信任,并且是非常疼爱的。 因此,在接到弟弟的来信之后,李恪非常开心。 很快的,李恪就撕开信封,取出来信。 不过,在看过信件之后,李恪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在信里,李愔说道,在未来的半月之内,山东有可能遭受水灾。 当然,这个水灾并不能确定,因此他并没有上报给父皇,希望兄长能够引起警惕。 这件事情,让李恪高度重视。 因为李恪记得很清楚,五年之前,李愔就做过一次预测。 当时预测的是洛阳会发生水灾。 然后洛阳就果然发生水灾了。 而那一次,父皇派魏王李泰前往,而李泰很显然的,并不没有把李愔的话当回事儿。 最终导致洛阳被淹,死伤一千多百姓。 这一件事情,也导致李泰不受父皇待见。 这一次,李愔又做出预测。 虽然并不是很确定,也没有上报给父皇,但是李恪可不敢儿戏。 万一要是真的呢? 李恪在乎的,可不仅仅是为了博取父皇的好感。 更重要的,是为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啊! 想到这里,李恪不敢怠慢,也顾不得是大晚上,连忙将手下的幕僚统统召集起来。 然后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防洪的事宜。 这时候,李恪的哪些幕僚,心里还非常疑惑。 齐王大晚上得,着急上火的把我们都叫来,还以为发生啥大事了呢! 合着就是这点小事啊? 现在可是好几天都没下雨了,看天气,最近也没有要下雨的意思。 齐王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不过,当齐王说出,这是蜀王的推测的时候,齐王的所有幕僚,都开始重视起来。 因为蜀王的推测,实在是太灵验了。 几乎每一次的推测,都是无比准确的。 上一次,魏王李泰,就是因为没有相信蜀王的推测,导致吃了一次大亏。 这一次,王爷可坚决不能犯下魏王犯的错误啊! 当下,这些幕僚,全部都无比重视起来。 他们首先将齐王的封地齐州地图,悬挂起来。 然后寻找出以往水灾的时候,最容易受灾的地区。 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热烈地讨论了,要如何布置,如何防范,才能最好的防范水灾。 并且就连水灾过后,如何救援,如何善后的问题,都进行了最详尽的探讨。 探讨完毕之后,这些幕僚进行了分工。 把每个人需要负责哪些区域,需要他们做什么事情,都相信地安排下去。 这样一来,每个人,只负责他管理的区域就足够了。 这样,也方便事后进行追责。 而第二天一早,齐王的所有幕僚,就开始下去督促地方官员,展开防洪工作。 齐王全程监管,居中调理。 并且,齐王还给山东的其他地方官员,写信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做好防洪工作。 (月初,依然是双倍月票鸭,有保底月票的亲亲,就投了吧!一票顶两票噢!)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