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若自己没有首倡义军呢? 换成其他人穿越到汉末是否会参加讨董之战?成为十八镇诸侯之一? 张瑞置身事外审视一番,忽然发现,若其他人穿越十之八九也会积极参与讨董。 哪怕知道不可能诛杀董卓,也要成为十八镇诸侯之一。 是为什么? 似乎是为了声望,为了以后招揽人才。 那么其他诸侯应该也是如此。 仅看韩馥留在邺城便可知晓,他对诛杀董卓兴趣不大,参与讨董,全为了博取名声。 就像张邈、孔融、孔伷、袁遗这些人都没做好乱世争雄得准备,并未将讨伐董卓当作一场战事,而是当成了增加名声的一种手段。 所以张瑞历来厌恶这些清流。 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他韩馥求名,张瑞几乎束手无策。 总不能张瑞夸他几句天下名士,德行高洁,他的名望就涨上去了。 对此,张瑞一筹莫展,而且张瑞觉得这也不应该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出奇谋,为旱灾流民找到生存之策,已经极大的透支了自己的脑力。再想下去就该头痛了。 《慎子》所提倡的的君臣之道为: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 这方面,张瑞比较欣赏诸葛孔明的话语:君劳臣逸,则国亡;君逸臣劳,则国兴。 所以张瑞一摊手,惬意的倚在案席上,看向身边一众参军、从事,理所当然的问道:“韩馥既然求名,当为之奈何?” 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 鹰扬将军府养士无数,不就是需要他们的智略、计谋,在这一刻出谋划策吗? 如果连智力都贡献不出来,张瑞干嘛不多养一些游侠、猛将,至少还能冲锋陷阵。 在张瑞问完片刻之后,有人毛遂自荐,说道:“主公,某或能为主公解忧。” 张瑞看了一眼,比较陌生,问道:“尔是?” “在下杨修,字德祖,蒙主公于华阴举为孝廉,授将军府从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