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国内承平,想要建功立业,拜将封侯,这些年轻一代必须去开拓远方。 如果国内定下军队忍耐,全心全意搞建设的思潮,那么这些将门后代就只能在军中混吃等死,消磨时间了。 这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将门青年都不愿接受的。 赵虞笑着对蔡琰说道:“蔡贵人生性冷清,淡若幽兰,未曾想令尊这高徒竟然如此犀利暴烈。” 与赵虞不同,张瑞却十分欣赏王粲的这番言论,甚至不吝给予了其一番掌声。 这番高谈阔论,着实配得上众人热切期望来这里认真聆听。 尤其对张瑞而言,后世的许多思想都被儒家修订过了,往日里印象都是绝不轻起战端,异国不来进犯,自己绝不主动寻衅。 直到孟朝这场思潮碰撞,对其他人效果如何还不得而至,但绝对重塑了张瑞的三观,使之更符合这个时代。 比如那句:“非利不动,非得不用”,此前张瑞真的从来没有往这面细想过。 假如一场战争,能够使国家获取利益,助国家完成财富积累,推动文明发展。 那为什么不打? 为什么要拘泥于迂腐的仁义道德? 难道就因为对方没有来攻打自己? 那异位思考,双方实力对调,对方强大而孟朝弱小,对方会放过孟朝吗? 这是个很显然的问题,肯定不会啊。 可为什么对方来进攻中原就合情合理?中原主动进攻对方,就感觉背负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要被无数人指指点点? 张瑞觉得是之前被儒家束缚的实在太惨。 这次的思潮碰撞,结果如何暂且不提,至少王粲的理论,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解放许多将门子弟的思想束缚。进一步清除儒家思想余毒。 后面何晏与王粲的激烈辩论,张瑞都没有详听,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那就是将儒家思想不适合治国的理念逐渐剔除。 儒家适合修身,而不适合治国的事实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验证过一次了。在宋元明清,也都有所体现。 张瑞既然已经亲眼目睹了儒家的弊端,理所应当要有所规避。 激烈的掌声打断了张瑞的思绪,台上何晏正拱手行礼,面色平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