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所谓耗材-《影视世界生活录》


    第(2/3)页

    那么,总共一千六百多万的壮丁,前线军队吸收后补充的壮丁,以及加入军队的壮丁,总数不到五百万。

    剩下的一千一百多万壮丁了,到哪里去了。也有说有五百万当了交通役,那还有六百多万人呢!

    以四川为例,都说三百万壮士出川抗战,其实军队只有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壮丁。

    四川也是出壮丁最多的地方,高达257.8万,排名第二的豫省,出了189万壮丁,第三个是湖南,出了157万壮丁…抗战胜利后,这些壮丁,真正能活着回来的有多少?

    有一半吗?抗战胜利后,就连果府的何迎钦对此也十分疑惑,派人进行统计。

    按何46年的最终统计,征集壮丁的

    “损失”,高达1405万0521。同样,这个数字也被果府的

    “中研院-社会研究部”所接受,作为官方记录收入了《抗战损失总表》的

    “人口伤亡”科目中。那么,这么多壮丁到底去哪了?40年,着名法学专家何基鸿教授,参加了果府的

    “风纪巡查团”,对第一、第五战区所属的豫省各县进行了一次调查,揭露了壮丁征集过程中雁过扒皮的真相。

    按果府40年的规定,征集一个壮丁,拨给2元钱的征集费,供应壮丁沿路的伙食。

    虽然少得可怜,但按当时的物价,勉强不饿死还是能做到的。不过落到了长官们和乡贤老爷们手里,可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师管区、团管区,一般先截留1元4毛,只给县太爷发6毛;即便县太爷一分钱不扣,乡贤们也要上下其手,比如各乡的联保长一般扣1毛5、保长一般扣1毛。

    大老吃肉、小虾米也得喝口汤,到了甲长手里,还得扣5分钱,美其名曰

    “办公费”,如此这般下来,伙食费就从两元变成了3毛。又要买主食、又要买燃料,所以壮丁们每天只能得到和水差不多稀的两顿红薯小米粥。

    另外,壮丁们的棉衣制作,也是发财的好路数,你扣几尺布、我扯几斤棉,最后发下来的棉衣全部又短又薄。

    押送军官们还要利用这些壮丁运输私货。比如叙泸师管区两个补充团团长,就利用到云南交兵的机会,走私两万斤川盐,全部让壮丁肩挑背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