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金陵的秋意愈浓,梧桐叶染上金黄,随风轻舞。顾晚舟受邀参加一场由大学校友举办的“青年思辨沙龙”。这场沙龙的主题,是她前世极少触及的凡人议题——“科技尽头,何以为神?”。 她知道,这场沙龙的组织者,是她的大学同学、哲学系的才子——沈明轩。在顾晚舟的“未来”记忆中,沈明轩本应成为一名著名的哲学家或社会评论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影响时代。然而,季辰的“凡人信息追踪模式”显示: ***姓名:**沈明轩 ***年龄:** 26岁 ***职业:**自由撰稿人/独立思想者 ***主要成就:**大学期间因发表多篇深度哲学论文而声名鹊起。毕业后拒绝体制内工作,坚持独立思考和写作,生活清贫,但思想深邃。近期对“数字永生”和“意识上传”等前沿科技议题表现出强烈兴趣,并对其潜在的“神性”与“反神性”进行深入探讨。 沙龙在一个老旧的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空气中弥漫着书本的陈旧气息和年轻思想的勃勃生机。沈明轩一身朴素的中山装,眼神却如同刀锋般锐利,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求。 “安安,你来了!”沈明轩看到顾晚舟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我还以为你这个大忙人不会赏脸呢!” 顾晚舟微笑着回应:“哲学思辨,总能吸引我。” 沙龙开始,沈明轩作为主讲人,以《数字时代的神性困境》为题,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 “当科技发展到极致,能够模拟甚至复制人类意识,我们是否就创造了‘神’?这些被‘上传’的意识,能否获得‘永生’?这种‘永生’,又是否具备真正的‘神性’?” “如果人类的意识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那么肉体凡胎的意义何在?我们对‘神’的定义,是否需要重写?而当‘神’变得可复制、可量产时,信仰又将何去何从?” 沈明轩的发言,引发了在场学子们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数字永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是凡人对“神性”的终极追求;也有人忧虑,这种“神性”会消解人类的独特性,甚至带来新的“数字奴役”。 顾晚舟静静地听着,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些凡人,在用他们有限的生命和思想,探讨着她作为“长生者”的本质。他们对“永生”的渴望,对“神性”的追问,都让她感到了某种宿命般的联系。 她看到凡人对“神性”的向往与怀疑,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图景。他们渴望永生,却又恐惧永生带来的孤独;他们向往全知全能,却又担忧失去凡人独有的情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