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节约悖论-《大明1624》


    第(2/3)页

    “臣等无异议,皇太极称帝,后金改国号为清,可见其志不小,就算帝国不主动出击,满清也会出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孙承宗说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帝国要保持繁荣昌盛,教育是基本的保证,朕会要求帝国所有的乡学将武科放入其中,六年乡学以后学习国学、算术、德育、武科四门,四门成绩合格者,将由帝国统一发放乡学毕业证书,拥有毕业证书之人才可进入县学继续读书。所以这六年制的义务教育,不但能帮助帝国扫除文盲,而且也是帮助帝国选拔人才。”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所言极是,只是帝国之内适龄童子数以千万计,六年义务教育每年所费需上千万两,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侯恂说道。

    “无论花费多少钱,这件事情都必须要做,从今年起,内帑和国库完全分开,国库是国库的,内帑是内帑的,国库每年只需支付给内帑固定的钱钞,如果内帑的有赤字,内帑自己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再占用国库的收入。这种公私不分的情况,从朕开始就要坚决地杜绝。朕一定要六年制乡学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推行下去,就算这条政策要变也只能是增加年限,绝不能是减少年限。”朱由校说道。

    “陛下认为国库每年需支付多少钱钞给内帑才合适?”侯恂马上问道。

    “国库收入的百分之一即可。”朱由校说道。

    “陛下,按去年两亿两银元计算,百分之一的话可只有两百万两。”毕自严说道。

    “朕知道,紫禁城内所有日常的开支将由内帑负责,其中包括朕、妃嫔、宫女以及太监等所有人日常生活开支、宫殿修缮和建造等事务都由内帑承担,总之牵涉到私人的事务,所有开支都由内帑来承担,而其他的例如宫廷禁卫、东厂、锦衣卫以及日常的祭祀活动等等都由国库承担。”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圣明!”众位大臣一起高呼道。

    “接下来说说修建驰道之事,修建一条驰道的确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各位爱卿可曾想过,修建一条驰道能给帝国带来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修驰道就需要购买水泥,朝廷用钱购买了水泥,那水泥作坊就需要雇人来生产水泥,被雇佣的工人手里就有钱来购买粮食和衣服等物品,而粮食和衣服是不是需要人来生产?最后生产粮食和衣服的人也都得利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见帝国修建一条驰道,帝国上下无数的人都得利了,而在这个循环中,帝国通过收取税收,最后有一部分钱又回到朝廷的手里。你们觉得朕说的是否正确?”朱由校解释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