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我在民国当校长-《我在诸天当体验员》


    第(2/3)页

    只是这一来二去,刘琛也没了继续干活的心思。干脆在院子里训练出出汗。

    兴许如电影所说,耿良辰的这具肉体天赋异禀,训练进度非常快。此时的他没有专门测过力量,但搬动好几百公斤的车床已经毫不费力。训练法上没有境界的划分,但是照他想来,距离武智冲那般打人如踢球恐怕也没有多远了。

    时光如水,春节后的张忠越来越少出现在刘琛面前。从原料生产到最后的成品销售不是一件小事。光原料加工就需要十几个不同的工厂,更不用说它们用到的都是刘琛自己设计研发的设备,每一个都得单独定制。特别是模具的开模,都得行业老师傅来做。整个一套下来,至少是一大片产业园。按照张忠的计划,恐怕要到1925年结束,才能看到自己生产的第一台收音机。

    另一边,刘琛和军界的交易也有了新的进展,同样的一锤子买卖。两样仪器换来了一所学校,和一批学生。

    学校就叫华国无线电技术学校。

    学生得是近两年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刘琛准备当第一任校长。

    这倒不是为了模仿这个年代的某著名校长,而是他想加快攀科技树的节奏,也给这个国家留点东西。他清楚无线电领域在今后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掌握全部的知识。他当然可以选择不断推出领先这个时代的造物,但那终究是昙花一现。等九年多后离开这个世界,他的技术会被外国人破解,迅速赶超。

    唯有传承,才能保证国人始终领先。

    他会成为这个世界无线电专家们的师父,历史将从他这里流向另一条分支。

    这是他在穿越之前就谋划好的。

    开创一个时代,无疑比单纯地把咏春带向世界能赚更多体验积分。

    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刘琛对这片土地的家国情怀。

    原著故事的末尾,陈识被迫妥协,做了明面上的武馆馆主。临上任前,他说了这么段话:

    “在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民族自信应苦于科技。我们造不出一流枪炮,也造不出火车轮船,所以拿武术来替代。练一辈子功夫,一颗子弹就报销了,武术带给一个民族的,不是自信,而是自欺。”

    于是,刘琛想做陈识做不到的。

    给民族自信。

    1925年的春天,就这样在各方的忙碌中开始了,一所学校的轮廓在津门的西北边出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厂区在双庆附近施工。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26年的春节。

    津门西北部,无线电技术学校已经落成了小半年。

    学校的不远处,有个教堂。

    主教学楼天台。

    “老师,真没想到,我们能这么快就实现这一步。”

    “这是我们国人的第一步,历史应该记录下这一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