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第六十八章 半个文人的风流-《弋鱼》


    第(2/3)页

    对于这些带有修为的文武,大明给定下的俸禄也是不同的,朝廷依照品级下发仙家钱币。

    若不是史寥多年来战功不少,所得赏赐够多,只靠俸禄,能不能攒下十枚还是问题。

    “史胖子,这样明目张胆的阿谀奉承,别人可都做不来”。周正清没有进去士子楼,而是沿着原路回返。

    估摸着史寥收集了好些年的俊逸碑帖,大家书法,也全是送进了这座亭台楼阁。只在外面,便见到征东将军一脸的心疼样子。

    “殿下,别人做不来、不敢做,我就是先做了,也没人学的来。对于溜须拍马,这大明上下,还真没人是我的对手”。史寥颇为自傲。写字的多,他算不上首屈一指;带兵的同样不少,又不入什么四大名将之列。这是他除去写字与带兵之外,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绝活。没人能够比肩,这还不能拿出来称道?

    “你就不怕有个万一,这座费心建起来的大好园林毁在这场战火里”?周正清想看看这个史胖子怎么就决定了大把撒钱。

    史寥嘿嘿一笑:“殿下,这些年读书的越发多了,随便拎出几个半大孩童就能说出一大堆听不懂的复杂道理。我家峻儿总问我,黎国有尚朴小榭、濮国有岳麓学宫、苍梧有恕束大景、连蜀国都有个凛节书院,大明的文心在哪”?

    “你怎么说的”?周正清好奇道。

    前朝那座被誉为一国文心的德致丘坛,早在大明初立,便尽数捣毁。当时不仅夏洲各处骂声四起,九洲之内,多有响应。甚至大明内部都有所动荡,却依旧未能被德致党羽死灰复燃。大明虽有不少地方建立起学宫,却因为后来国师强扶国子监,在版图之内大肆兴建大小书院学堂化整为零,并未有任何一处能够争下一国文心的名头。

    以地域闻名者,如宕州州学、湘州梓郡郡学、密州州学三者并驾齐驱,势头强劲,只是却并没有任何一处能够稳稳压住其他两方。

    史寥乐的开怀:“我直接就给了那小子一脚,大明的文心在哪儿我哪知道。不过后来军武院建立,耳根子都快被这三个字磨平了,也就去看了几次,觉得还真他娘的像样”。

    “这骧军都是一次次拿着刀子捅出来的名号,若是被这些锦绣出身又有本事小子看低了,好说不好听呀。我史胖子不怕这些,但不能让十五万人被指着鼻子骂娘”。史寥咧嘴。

    “读书人与道士在有些事上,确实一般无二。看书诵经都随时可能会把魂儿给看丢,忘记了许多在高处的道只能看,一旦站过去俯视于人,殊不知那道便远了”。一个年老道士,两鬓微霜,头戴莲花冠,带着一个眉眼清秀的小道士,自前方缓步走来。

    史寥不知来人深浅,只把双手松弛下垂,左脚细微挪动一步,隐隐护住周正清。只等敌我分明,便将那两把‘春雪、早梅’,插进这一大一小两个道士的心窝处。

    周正清拍拍史寥肩膀:“熟人,没事”。

    “见过观主”。阆苑见礼,眼前之人正是几日前六六峰松云观的万年秋与小道士曹连青。

    “见过观主”。见连阆苑都要去行礼,史寥没有丝毫迟疑收起了敌意,仿佛先前自己根本没什么悄悄的举动一样,也不管到底认不认得,跟着叫了声观主。

    “老道士你说的有点东西呀!我家先生常说所学太多而所见太少,今后便很容易误入歧途。读书与做事不能隔得太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周正清说道。

    “还是国师说的更明了”!万年秋这个松云观的当家人,赞叹一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