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他要是不愿意,那可就真的闹掰了。” “掰了就掰了呗,我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他自己要是想不通,可就不怪我了!” 易青也算是说到做到了,你要拍电影,我愿意投资,但至少剧本得让我满意,否则的话,承诺了要是白扯。 不过就像郑小龙担心的那样,陈恺歌并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人一旦开始自负了,放眼望去,天地间都是弱智。 想到这里,易青都有些后悔,当初的《集结号》就不应该让陈恺歌拍,如果陈恺歌没有《集结号》打底的话,就算是拍了《霸王别姬》,可毕竟还没上映,没有实打实的成绩,那莫名的自负也就培养不出来了。 或许这样一来,《荆轲刺秦王》还真的会走向另外一条路。 可惜了,李学健老师的表演,平白无故的放在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里,硬生生的给糟蹋了。 “行了,不说他了,怎么决定,他自己琢磨去,琢磨明白了,咱们再来讨论也不迟。” 易青说着起身,这会儿时间也不早了,他还得回家歇着呢。 “郑哥,明天咱俩去趟怀来,老张那边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还能怎么样啊!?” 郑小龙也站了起来,拿上外套。 “正开足马力赶工呢,我回来之后就去了一趟,你说说你,人家本来对《菊豆》挺有感情的,可就是因为你,现在满脑子想着的全都是‘天下大义’,都没法专心搞创作了!” 呵!还有这事呢! 易青可一直记得,张一谋在最早知道《英雄》的剧本大纲之后,可是非常不情愿呢。 “行了,明天公司见。” 易青说完,率先出去了,刚才的杀青宴上,他只喝了一小杯,这会儿歇了半晌,也早就缓过来了。 开车回家,一夜无话。 转天,易青吃过早饭就去了公司,郑小龙早就到了,俩人驾车又奔了怀来。 怀来这边的影视基地虽然没有无锡那边的大,但是,因为主打晚清民国风格,来这边拍戏的剧组也不少。 易青还遇到了个熟人,曾经执导过新画面第一批作品的章子恩,只不过在《宰相刘罗锅》拍摄后期,张国利直接篡位成功,让章导成了个摆设。 为了这事儿,易青一直觉得对不住人。 章子恩来这边也是为了拍戏,大概是受到了《宰相刘罗锅》的影响,他这两年的作品都偏向于戏说风,这次拍的也是一部戏说剧,只要讲的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故事,刘墉在朝堂上智斗和珅,刘统勋的对手则变成了福康安。 全都是瞎编乱造,不过谁让这几年戏说风格的电视剧火呢,新画面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内地还引进了宝岛的作品《戏说乾隆》,不趁着这股风跟拍,还等什么啊! 易青跟着章子恩导演聊了两句,就和郑小龙一道去找张一谋了。 他们到的时候,正好赶上剧组拍戏。 李宝田老师端着个大碗蹲在门槛上吃饭,光着膀子,脑袋上青虚虚的头发茬儿,瘦小枯干,皮肤黝黑,往大门口一蹲,再配上那个特大号的碗,怎么看都觉得不和谐,可怎么看又觉得这里面的戏深了。 “好!这条过了!” 张一谋说完,摘掉墨镜,用力揉了揉眼睛,易青和郑小龙也一块儿过去了。 “老张!” 张一谋回头,看到两人,不禁笑了:“早上还念叨你呢,什么时候回来的?” 易青走到跟前,拉了把椅子坐下:“有两天了,这边怎么样?还顺利吗?” “还行,进度挺快的!” 张一谋拍戏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当初拍《红高粱》,折腾了一年多,《活着》拍了一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只拍了几个月。 不光是他快了,事实上,现在整个内地的影视圈子,都在压缩制作周期,不是导演心浮气躁,而是演员们,电影厂等不了。 以前,一部作品需要细细打磨,像《红楼梦》从筹备,到完成拍摄,后期制作,足足用了七年的时间,放到现在,已经不可想象了。 “张导!” 这个时候,有人过来了,手上还拿着剧本,易青看过去,这人他也认识,编剧卢伟,之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他担任主笔改编的。 对了,还有陈恺歌的《霸王别姬》,剧本也是他改编完成的,之前有一次,易青去《霸王别姬》剧组,还曾和卢伟聊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