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元璞文集 桃花山连环洞的传说-《元璞随笔》


    第(2/3)页

    然而,让候七失望的是,他近乎完美的三路布置,除了他儿子在山上不折不扣的执行之外。就算是他在山下亲自督率,都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效果,还没等到三天,手下的那帮临时拼凑起来的流寇匪军,便开始自己动摇了起来。

    更别说,周围那些各怀鬼胎的豪强巨寇,更是摇摆不定畏缩不前,最后大多选择了作壁上观。

    甚至一些周围的豪强巨寇势力,不但不积极响应出兵相助,而且还偷偷的暗地里放水,默许李世民的驰援部队通过。

    因为,他们自己知道就算是能够一战杀死秦王李世民,不过也是他候七的功劳最大,对其他人并无什么太大的好处。

    而且候七做大之后,同样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也不是他们真心想看到的。

    或许,这就是当时那些豪强巨寇们的真实心理:要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那是自然必须的;但要他们为他人作嫁衣,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微妙关系,秦琼和程咬金两人这才得以在七天之内率本部精骑,从数百里外先是摆脱强敌的纠缠,然后一路冲杀至此。

    其实当时两人带来的精骑本就不足五千,而且长途驰援,一路冲杀早已人困马乏折损过千。而人家对方的人马则是以逸待劳据险而守,按照正常的逻辑,他们仍然远远不是候七绝对优势人马的对手。

    但是谁曾想,在不到半天的功夫,秦琼和程咬金的人马竟然接连攻破了候七的数道防线,一口气击溃了山下数万的人马。

    最后,倒是桃花峰上驻扎的那三千精锐,在候七儿子的亲自督战下,终于与秦琼他们的援军拉开架势,痛痛快快的大战了一场。

    然而,虽然他们作战勇猛拼死抵抗,数次打退了援军的猛烈冲锋,但是候七自己一看大势已去,却是早已暗生投降自保之意。

    最后,候七完全不顾儿子和手下诸将的劝阻,自己亲自举着白旗向秦琼投降了,并且表示主动放弃了桃花峰阵地。

    候七投降之后,他的手下大部分也都跟着效仿,纷纷主动放下了武器,跑下山去乖乖成为了人家的俘虏。

    只是人家候七的儿子却是极有骨气誓死不降,仍旧率着自己所部顽强抵抗,直至战到最后一兵一卒,这才力尽被俘。

    至此,桃花山上候七所部的匪寇全部被清剿干净,秦王李世民的危险总算是熬过去了。这时,秦琼一方面让程咬金四下布防,安抚降军,严防死守;另一方面派出秦王大令,急招各路人马前来勤王。

    最后他才亲自带领手下武功高强的将士,冒险通过鹰嘴崖的鹞子翻身位置,赶到桃花洞中急救早已命在旦夕的秦王李世民和残余的亲兵卫士。

    也幸亏他们赶到的及时,估计也就顶多再过一两天,恐怕就要迎取秦王李世民他们的尸首了。

    等到李世民稍稍的恢复了体力之后,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他在秦琼和程咬金的护卫下跟前来接应的大军合兵一处,连夜撤兵回归大营。

    至今当地还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当年那个秦王李世民从桃花洞脱险之后,看看自己当日带来的将士几乎死伤殆尽,就算是秦琼他们的手下也是伤亡过半。他不禁的又羞又愧,一怒之下奋起神威,拔出自己的宝剑对着山顶的一块矗立的巨石,恶狠狠的剁了下去。

    不曾想,这块巨石竟然被他一劈为二,随即他飞起一脚把其中的一半踢下了山顶,同时也把自己已经断为两截的宝剑抛向了后山。然后他又让秦琼用他的瓦面四棱金装锏,在剩下的一半上面,刻下了一个大大的‘独’字。”

    姑且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假,但是后来这个桃花峰便被人叫作了独角峰。直到今天在独角峰的山顶,还能见到那块高达数米的巨石,而且在那犹如斧劈剑砍的向阳光滑平面上,还确实能够依稀看到那个大大的‘独’字。

    而这块巨石,也自然被后来的好事之人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秦王试剑石,一直流传至今。

    上面所说的是桃花山的传说,下面才是桃花山中连环洞的传说,而且这段传说还要更早于前面的初唐时期。

    话说汉末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像曹操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其中的精壮者被直接编为一军,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青州军。

    这么多的人马一下子涌到了曹操的麾下,虽然徒然间壮大了他的声势和威望。

    但是当时曹操并没有什么稳固的根据地,实际控制的地盘很少,再加上常年的流动作战,所以严重的财力匮乏补给不力,以至于时常捉禁见肘入不敷出。

    就在曹操为军饷和军心大为头疼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位谋士站了出来,为了献上了一条“妙计”。

    这位谋士名叫戏志才,和后来的郭嘉并称曹操早期最为倚重的心腹谋士,有大才,善奇谋,为曹操早期的军政初建立下了大功。

    以至于,他英年早逝之后,曹操对另一谋士荀彧感叹:“自(戏)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戏志才献上的这一条“妙计”,不是别的,正是向地下“借宝”,实际上就是盗墓取财,补贴军饷。

    巧了,这位被后世称作“一世奸雄”的曹操,正是所谓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之人。

    他是胸怀天下的豪杰,只要能够让他填报将士的肚子,有资本谋取天下,他才不在乎那些什么身前身后的“骂名”。

    他听了之后,立即精选心腹,还专门设立了什么“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官职,让他们四下找寻那些有“名望”的大墓,进行公然发掘大肆盗取。

    甚至,在盗掘汉梁孝王大墓的时候,曹操还亲临指导,掠取宝物。据说,就这一座大墓,就足足够曹操当时三年的军需开支。

    但是,由于他当时草建之初根基不稳,不得不亲自领兵常年在外面四处征战。而他大肆盗取的那些大宗的金银财物,又不方便整日随身携带,以免夜长梦多节外生枝,于是他私下与戏志才商议,秘密的找一个地方进行临时保存以作长久之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