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元璞文集 老桂家的风流韵事-《元璞随笔》


    第(2/3)页

    这是那个小混混坏坏的笑着说道:“这什么事呀,干这事还有爷俩碰对头的。哈哈,也行,反正这都没外人,哈哈哈哈哈。”

    据说事后父子二人谁也不提起过这事,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

    老桂的妻子不仅生活作风上大有问题,而且喜欢不劳而获,经常在外面偷东摸西顺手牵羊。因为她偷东西,还发生了一件对老桂一家影响深远的“桃园风波”。

    那时候农村土地刚开始承包还没多久,这边果园也还不多见,桃园自然在当地也很稀罕,桃子的价格也相对比较高。

    每每在桃子收获的季节,村里一些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些喜欢不劳而获的闲散懒人就时常去人家的桃园偷桃子。

    小孩子偶尔偷吃几个,还无所谓。但大人有时不仅是偷吃,有时还要偷了去卖,而且还是用口袋大量的采摘,一次就要偷几十斤。

    由于当时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大好,一口袋桃子也可是一笔可观的钱,放在现在至少也要大几百元。小孩子一般抓住了,也就是骂几句,顶多气急了照屁股踢几脚,吓唬吓唬也就算了,毕竟是顽童嘛。

    但大人偷了被抓住性质可就不一样了,通常都是要被送到村里治保组进行正式的处理。不仅要加倍罚钱,还要挨打,有时还要用村里的大喇叭进行广播给全村人听。

    在当时,这是一件很丢人的大事,毕竟当时村民的活动圈子很小,还是很看重名声的。

    这一天老桂的妻子看着人家桃园满树已经熟透的可爱桃子,不禁的心痒难挠。在经过几天的用心的侦查后,趁着夜色瞅准机会钻进了桃园。先是饱饱的吃了个不亦乐乎,然后挑个大的满满装了一口袋。

    就在背着往外溜的时候,被回家吃饭提前回来的看园人抓了个正着。老桂的妻子一看四下无人,就死皮赖脸的求看园人放过自己这一回。

    两个人连拉带扯的进了看园人的草棚子,看到看园人的不依不挠,她拿出了自己的绝招。用性感丰满的身体不时的磨蹭高大强壮的看园人的身体,看园人不一会就被她的这个样子打动了。

    他在村里也早听说老桂夫妻的风流韵事,看到她这番做作就知道有戏。他坏笑着说,要想不让我把你送到村里,那就要你陪我玩一下。

    说着就在老桂妻子装模作样半推半就之间,在半露天的草棚子里两个人巫山云雨了起来。事后,那一袋子桃子就都让她背了回去。

    本来事情到了这里也就该告一段落了,谁曾想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就那一次“野外实战”,竟然让老桂的妻子中标了,十个月后给老桂家生下了全家人期盼已久的第一个男孩。

    本来不正经的老桂夫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全家人还兴高采烈的大肆操办好好庆贺了一番。

    但当这个孩子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他的眉眼么样竟然和那个看园人如同一个模具造出来的,简直一模一样,比看园人媳妇生的还要像看园人。

    这件事就像纸里包不住火一样,很快成了村里的一大亮点。至今老桂的那个大儿子看到看园人都要老远地故意绕道避开,这也许是世间最冷漠有趣的父子怪像吧。

    老桂夫妻最经典的桥段,就是晚年在当街上演互翻旧账,罗列对方的那些光辉事迹的笑话。

    有一天,年过花甲的老桂又从家里偷钱去和村里一个精神有点小问题的年轻媳妇相好,被早已观察已久的妻子抓了个正着。两夫妻当场大闹了起来,骂着骂着还上演了全武行。

    从推搡撕扯慢慢发展到激烈的对打,从家里一直打到了大街上。最后两个人,你揪着我的头发我扯着你的耳朵,在大街上倒地翻滚了起来。

    老桂的耳朵都被扯裂了,他妻子的头发也被他揪下了一大把,两个人的脸上被对方抓挠的全都是鲜血淋淋的血道子。无论街坊怎么相劝都拉不开,反而愈演愈烈。

    听着两人在对打中经典而又无耻的互揭丑事大爆艳史,围观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不一会就把整个街道给堵住了。

    最后街面上的一位长者看不下去了,这样的闹剧毕竟是有伤风化的,而且还陆续牵扯出了村中的一些尴尬往事,对现在的年轻人影响非常的不好。老者给劝架的人说直接打电话,让老桂的儿子来把他们弄回家。

    在外面办事的小儿子接到电话后匆匆赶了回来,当他看到这经典的一幕闹剧,立刻气急败坏的连骂带打的把老两口拉到家里关了起来。

    还别说,这厚颜无耻的老两口被自己儿子一顿实在的打骂后,不知是有所感悟还是累了,被关进家后还真是一闹不闹了。

    老人们常说一句古话,叫做“种其因者,必食其果”。世间的一切善恶福报,在幂幂之中自有主宰。

    自己的所作所为终有一天会得到相应的报应,只不过是早报晚报明报暗报而已。这虽然是有着一定唯心主义的论调,但在现实中确实也有一定的体现。

    老桂夫妻平日里纵情声色祸乱乡里,为人八面玲珑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面对有权势的人像狗一样点头哈腰百般讨好,对待弱小良善的人欺蒙哄骗阴狠毒辣,整天活在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的圈套里。

    甚至对待亲戚朋友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笑里藏刀绵里藏针,尤其擅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不知是老天的有意安排,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老桂夫妻虽然命好生了两儿一女,但大儿子在明眼人眼中都知道是看园人的劳动成果,二儿子竟然是一个先天不举没有生育能力的完蛋玩意。

    或许,这真是命运的微妙安排吧。还好他们的女儿完完全全的继承了老两口的优良基因,总算没有家风没落。

    在当时的农村,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换亲制度。

    一种是简单的两换,就是甲方把女儿嫁给乙方的儿子,同时乙方把女儿嫁给甲方的儿子。换亲有时还涉及两家以上的家庭,被称作三换四换,有时还有连环多换。

    当时一些偏远贫困的地方,很多家庭因为穷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为了传宗接代,同时有女儿的人家就把女儿当做筹码,为儿子换回一个媳妇。

    在专业媒人的撮合下,张家兄妹或者姐弟与王家的兄妹或者姐弟相互嫁娶。所谓的三换四换连环换,就是大致条件相当的家中男女转着相互嫁娶,如同买卖一样等价交换。

    老桂一家虽然家大业大,但名声在外,一般的人家也羞于与之做亲。大儿子倒是凭着自己的勤劳能干,在外面工地上自己自由恋爱谈了个外地的媳妇。

    由于媳妇是外地的,加上老桂家里富裕,倒也痛痛快快的结婚生子了。但后来为了逃避闲话,婚后没多久人家小两口一家人就分家搬到了城里。

    但二儿子就不行了,从小不男不女不说,而且还娇生惯养还没有什么气力和手艺,一直到了二十六七还没说上媳妇。

    在当时的农村,除了有权有势的富家子弟和在外面读大学的学生,一般男孩子过了二十三四还没定亲,那估计就是算了完了,差不多十有八九就注定要打光棍了。

    为了颜面,老桂夫妻不情愿的想到了只有穷人家才用的换亲,打算用自己的宝贝女儿为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换个媳妇。至于结婚之后如何延续子孙,那老桂早是山人自有妙计。

    由于老桂的女儿随她母亲,从小就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十五六时就长得前凸后翘着实惹火。

    加上老桂的家底厚实,不到三个月媒人便高质量的给办妥了这项业务。给老桂订了一家倒也般配的人家,论起风流名声还真和他家差不多,只是家里不是一般的穷。

    对方明明知道老桂的儿子没那个本事,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的终身大事,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