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心理咨询(2)-《缘起缘落何时圆》
第(2/3)页
汪教授接着说:相对合理的解释认为,人的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特征各异的场景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里,但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在我们看来那都不过是一些信息的碎片。当我们见到一个新的场景,其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本不同的记忆系统与之相匹配,把信息碎片用一种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组合起来,一旦场景中的某一元素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我们感觉这就是真实的记忆,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次的医生不也是这些内容吗?
我有点失望,但听王教授继续说下去:
为什么大家比较认可‘既视感’的提法呢?你们可能注意到了,‘似曾相识’有几个条件,一是‘看得见’的视觉刺激,也就是你说看到的场景(也可能是你根据某种描述即时构织出来的),二是已有的信息源,那就是你脑子中的记忆碎片,三是视觉刺激元素与你脑中记忆碎片的匹配组合。匹配组合上了,你就会有似曾相识感,这种感觉强烈的人甚至认定眼前的场景你确实见过或者这个地方你绝对来过的。
‘似曾相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呈现出来的-----曾经来过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这件事情,曾经有过这种感觉。但你用意识去判断,确定你根本就没到过这个地方,你生活中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但感觉却如此强烈以至于有的人就想到这一定是上一辈子发生过的事情,是在不经意间瞥见了前世的光景。其实,这只是当时的情景中包含某些能激起潜意识中活跃观念的元素,是潜意识创设的心理性幻觉……
馨雅听得很认真,但我更关心教授前面说的那句话,就是说馨雅的情况可能不是简单的似曾相识的问题,因为教授说的这些内容我在私底下做功课的时候从网上基本上都见到过,我关心的是汪教授能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谜底。
“汪教授,馨雅的情况能用似曾相识来解释吗?”我找了个机会,打断了教授的介绍。
“好!那我们现在来说说馨雅的情况吧。”
汪教授拿起桌子上的水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馨雅有过完全失忆的经历,对过去的记忆一度残缺不全,产生似曾相识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说馨雅的情况似乎不是简单的似曾相识的问题呢?一般似曾相识在很多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但都不是那么频繁和强烈,不需要寻求治疗。
馨雅的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她这种似曾相识基本上都是频繁发生在与你或者你的家庭生活相关的场景上,其他场景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或者说不具备发生的条件;其次,与一般人的似曾相识发生在对当前场景的体验上不同,馨雅的似曾相识不仅发生在当前场景的体验上,很多是发生在她根据你的讲述构织出的场景上;更重要也是更有趣的是,馨雅在产生似曾相识感觉的同时,有穿越和代入行为,再现场景里人物的言行。
这个在我这儿,应该算是头一例了。”
我觉得汪教授后面说的这段话才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抓住了馨雅问题的实质,馨雅这回可能找对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