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生卒年(一)-《回到三国当黄巾》


    第(2/3)页

    (17)凌统 (37)刘巴

    (18)全琮 (38)周贺

    (19)朱据 (39)蒋琬

    (20)韦昭 (40)鲁淑

    (01)陆康

    194年,孙策依附袁术,为术攻庐江太守陆康,见《三国志 孙讨逆传》。《后汉书 陆康传》称康“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此“受敌二年”实是一年。策破康后,脱离袁术,渡江攻刘繇,195年12月20日,策已在曲阿,见《吴录》载策表“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二十日,于吴郡曲阿……”。故,康必亡于195年。其生卒(126—195)。

    (02)荀爽

    其生卒与荀攸等人谋诛董卓有关,而《三国志 荀攸传》有处虚假,于是易误以为荀爽并非亡于190年,现解之。

    史料。关于谋诛董卓。《三国志 荀攸传》——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崤、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后汉书 献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二月……董卓杀城门校尉伍琼……迁都长安……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夏五月,司空荀爽薨。《后汉书 郑太传》——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 何颙传》——及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

    说明。依《三国志 荀攸传》事在192年,荀攸被抓不久,因董卓死得免。伍琼问题先不管,下文另讲。依《后汉书 何颙传》事在190年,因《后汉书 献帝纪》、《后汉纪 卷二十六》并以荀爽亡于190年5月,《后汉书 郑太传》与此无冲突。而《三国志 荀攸传》却与矛盾,“会卓死得免”是问题所在,暂且无视此段。事件顺序为,190年1月诸州郡讨董卓,2月迁都长安,后荀爽、荀攸、郑太、何颙等谋诛卓,5月爽病亡,事露,攸使人说卓得免。可若以“会卓死得免”为是,则将推翻相关记载,以延长荀爽的寿命,或者给出合理解释,荀攸从190年被关到192年,从洛阳被带到长安,期间无危,直碰上董卓死得免,此外,还要推翻《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这显然是没道理的。陈寿为作《三国志》,看过《魏书》,却故意不以实文,是其美化荀攸。《魏书》之虚远大于《三国志》,但于此事,王沈可以直书,而陈寿不同,其为蜀人入晋,时荀家有势,寿向之示好也可以理解。

    结论。《后汉书 献帝纪》以荀爽亡于190年,正确。爽生卒(128—190)。

    另,伍琼问题。《后汉书 献帝纪》、《三国志 董卓传》、《后汉纪 卷二十六》并作“城门校尉伍琼”,依《后汉书》(谢承版)又有“越骑校尉伍孚”。而《三国志 荀攸传》为“越骑校尉伍琼”,误。琼与孚,皆字德瑜、汝南人、被董卓所杀,虽然,但并非同一人。伍琼,是因先前推荐韩馥、刘岱、孔伷等出宰州郡,而馥等到官又参与讨董,再加琼劝止迁都事,故被董卓所杀。伍孚,是因刺杀卓事败而亡。且二人官职也不同。再看《三国志 荀攸传》“越骑校尉伍琼”之误,当作“城门校尉伍琼”还是“越骑校尉伍孚”?若为前者,则攸传以琼参与荀爽等谋卓事,然依《后汉书 郑太传》加攸传本身,应是迁都事后,爽等谋卓,而此时琼已亡。当从后者,则攸传以孚参与此次谋卓,也就没有前者的问题,后孚刺杀卓,败而亡。

    (03)王烈

    《后汉书 王烈传》载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于辽东,年七十八”。《先贤行状》为“以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并不矛盾,寝疾非病亡,但若不看《后汉书》易误。其生卒(142—219)。

    (04)张纮

    依《三国志 吴主传》、《三国志 张纮传》,纮亡龄六十,亡于孙权徙治秣陵时(211年),非是权称帝迁都建业时(229年),212年,秣陵改名为建业。许嵩误会此间事,《建康实录 太祖下》以纮亡229年,又称其亡龄六十一,皆误。

    另,218年,孙权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建康实录 太祖上》载张纮劝曰“足下继父兄之业,不宜轻脱,逞英雄于猛兽,万一不虞,则大事去矣”,误,时纮已亡,此应为张昭语,有所改动。《三国志 张昭传》载昭劝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05)孙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