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烽 烟-《秦汉岁月》


    第(2/3)页

    黥布越发觉得那位算命佬的预言准确无误。似乎真的时来运转了,就连德高望重的鄱君吴芮也向他投来橄榄枝。吴芮是故吴国的王室子孙,国破后沦落鄱邑定居,后又被推举为秦朝的鄱阳县令。但吴芮的内心其实从未把自己当做是秦朝政府的公职人员,他一直在寻思要复兴吴国。在这股反秦浪潮中,吴芮是第一个响应的秦吏。

    吴芮愿意结交一切反秦人士。他正是看中了黥布这股黑势力,所以迫不及待的与其结合。吴芮把自己的女儿作为见面礼,许配给黥布。(在政治家的眼里,妻女也只不过是棋子。)

    得到吴芮的帮助后,黥布的势力愈发不可收拾,立马从黑社会分子转为反秦革命义士。此时,黥布也听闻项氏集团的威名,便带领队伍向项氏集团投诚。

    投诚后的黥布立马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在歼灭景驹阵营的战斗中立下首功。后来也成为项氏集团中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

    虽然众多力量纷纷过来投诚,但项氏集团依然觉得威望不够,毕竟自己不是楚国王室的正宗子弟。王侯将相不必“有种”,但是君位必须“有种”。几乎所有的反秦力量,都推崇故国王室的子弟为首领。就连最初的陈胜、吴广,也要打着皇子扶苏的名义。

    最早提出这个重大政治议题的,是项氏集团中一位70岁高龄的参谋。他的名字叫范增,也是刚刚慕名而来投靠项氏集团的。

    范增,庐江郡居鄛县(今安徽桐城市)人。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见惯了吞并战争的残酷,见惯了政坛的黑暗与龌龊,见惯了人性的邪恶与阴谋。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人生中很短暂的一部分。

    秦朝统一之后,他一直居家读书,以为就此了结一生。但没想到战争的烟火又重新燃烧起来,而他内心的梦想也被重新点燃了。在人生的前70年,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希望能够把握住人生最后的时刻,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必须要把握住机会。”

    他投靠了楚地最有实力的项氏集团,成为最为重用的谋士。项梁对他礼遇有加,凡事都征求他的意见,并且尊重他的意见。项羽更是视他为自己的长辈,尊称其为“亚父”。

    范增此时给项氏集团的建议是,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读书经验,分析了当前的革命形势。他认为,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立楚国的后裔为王,而是自立为王。他说生活了大半个世纪,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怪事,没有哪个君主可以自立为王的。(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

    “秦国吞并六国,楚国是最无罪的。项氏家族起兵江东,楚地民众争相归附,正是看中你们是楚国将领的后代,期待你们可以复兴楚国。”范增说着说着,脸上的青筋都暴露出来了。项梁真的很担心他情绪过于激动而晕倒地上。

    范增在这个时候抛出这个重大政治议题,项梁当然不敢贸然作出决定。在项梁的内心深处,万分不情愿接受这个决定。因为迎接楚国王室后裔称王,这必然会导致自己的权力受限,事事都要受掣肘。但是,他又不知道自己的威望到底是否足够。

    于是,项梁在薛邑组织了一场内部高层会议,商量目前最为紧要的事项——是否需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参加会议的有近来投靠的陈婴、黥布、刘季等众多阵营的首领。但是令项梁感到意外的是,他们都同意范增的意见。

    这就使得项梁不得不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毕竟他们都是自己集团里面实力雄厚的阵营,虽然目前归属自己的麾下,但其实自己对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控。正如范增所言,如果自己不及时拥立一位楚国王室的后裔,待其他人拥立了,很可能楚地民众就会争相去依附他们,那时候另一个景驹集团就会出现。

    其实,这么重大的政治议题在这个时候提出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项梁的威望虽然不足以称王,但也已经是楚地最具威望的将领,楚地民众纷纷过来投诚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其他人不立楚国后裔为王,就没有人能够动摇项梁的地位。等到有人举起楚王室这面旗帜,再作打算也尚未迟。只要等项梁积攒足够多的战功,那么也就具备了称王的威望和能力。到那时候抛出这个政治议题,估计就再也没有人会同意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支持项梁自立为王的势力就会成为主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