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饭 局-《秦汉岁月》
            
            
            
                
    第(1/3)页
    第二十四章饭局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有个年迈的身影匆匆忙忙从项氏家族的军营里冲出,直奔咸阳城边刘季的军营里。他要将一个极其重要的军事秘密告知他的老朋友张良。这一看似叛逆的举动影响了此后局势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华历史的发展。
    他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自从项梁去世后,项伯就成了项羽最为亲近的长辈亲属,此时正在项氏家族的军队里辅助项羽,任职左尹(即左丞相)。项伯与项梁的性格不同,项梁的性格刚毅果断,敢想敢做,而且有谋略有战术,是天生的领导型人物;而项伯则显得有些温厚纯良,甚至有些妇人之仁,更看重友情。项梁当年杀人之后,不仅毫不避讳,还大摇大摆的与政府官员结交,出入上流社会,仿佛这杀人就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而项伯当年同样也杀了人,但他的反应就比较符合一般杀人犯的心理特征。和其他逃犯一样,项伯担惊受怕,四处躲藏,害怕被官府捕获(这才是一个合格杀人犯的心理特征)。而当年就是张良收留了他,所以他对张良充满了感激之情。
    这次,项伯就是要来还人情给张良的。项伯劝说张良赶紧离开刘季的军营,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但是,张良却感到有些为难。
    张良倒不是害怕死亡,因为他早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意义,早已经把生死存亡和荣华富贵置之度外。张良在乎的是复兴韩国,而复兴韩国很大程度上又必须紧紧依靠刘季。因为韩王室的复国军队势力薄弱,目前正挂靠在刘季的名下,受刘季支配。如果刘季被击败,韩国军队将失去依靠。所以说,张良的梦想与刘季的生死存亡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了。
    时间很紧迫。张良并没有跟项伯多说废话,他们之间不需要什么客套。张良明确的告诉项伯,他要去跟刘季商量一下。
    张良匆匆走进刘季的军营,把正在熟睡的刘季拉起来,向他报告这个紧急军情,并直截了当的问他两个简单的问题,是不是要跟项羽作对?有没有信心?(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自度能卻项羽乎?《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
    而刘季的答案也很简单——没有!没有信心跟项羽作对。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没有这个能力。
    那咋办?——为将奈何。
    【刘季】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季参加了两场重要的饭局。这是很关键的两场饭局,将会决定刘季的生死存亡,并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头一场饭局比较简单,也比较单调。参与饭局的只有刘季、张良和项伯三人,组织者是刘季,地点在刘季的军营里。
    当跟着张良去见刘季的时候,项伯并不觉得意外。他甚至没觉得有什么需要隐瞒,侄子项羽就是想要发兵惩罚你刘季。在项伯的眼里,甚至在整个项氏军队高层的眼里,几乎都认为刘季只不过是一支不起眼的队伍,只不过是楚国集团的小分支,只不过是侥幸进关。项氏家族的威望远远超过任何军队,没有人敢与之作对。
    在饭桌上解决重大问题,是中国人的习性,更是刘季的拿手好戏。刘季向来对此游刃有余,此前一场饭局娶了老婆,今后一场饭局夺得天下。
    刘季对饭局的把控充满信心,一开场就显示出主人翁的热情。项伯前脚还没踏进门,刘季就已经快步迎上去,激动的握着项伯的双手,左一句相逢恨晚,右一句仰慕已久。我刘季对项伯大哥您的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然后主动把上座让给项伯,仿佛他就是这场饭局最大的尊者。一连串的甜言蜜语和糖衣炮弹轰得项伯晕头转向,连自己老爹姓什么都不记得了。
    项伯就是个老好人,本来就不怎么懂得拒绝别人。当刘季提出要与其结交为兄弟,并约定双方结为儿女亲家的时候,项伯没有拒绝。他也找不到什么拒绝的理由。当然,刘季也就是随口说说,这个约定后来当然没有兑现。
    酒过几巡,大家都喝得差不多、晕头转向的时候,刘季才抛出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请项伯为他和项羽安排另一场饭局。
    刘季用很诚恳的眼神望着项伯,对他说明自己完全没有背叛项氏家族的意思,更不敢与项氏家族作对。秦国的珍贵财物,自己动都不敢动,完好无缺的封存在宫殿里,就是等待项氏家族的到来。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其他盗贼抢这些属于项氏家族的珍宝财物。我刘季天天都盼着项羽将军的到来,望得两眼都欲穿了,等的可苦了。(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接下来的这场饭局,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饭局——鸿门宴。在这场饭局里,欢乐的笑声中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气息,优雅的舞蹈里暗藏着咄咄逼人的杀气。
    这种政治饭局,吃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和谁吃才是最重要的;说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饭局里,只有5名参与者——项羽、范增、项伯和刘季、张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