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少生气的智慧》


    第(3/3)页

    甘地小时候性格内向,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一挨老师批评,就难过得受不了。这位敏感少年,同其他同龄人一样,也不免顽皮好动,做过一些错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抽;向哥哥借钱在外游玩,还不出钱来,偷偷把哥哥金镯子的一小部分刮掉、卖掉,再还给哥哥钱。

    甘地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她有一颗清静、细腻的心。她知道甘地的心灵很脆弱,总是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次甘地犯了错,她都不会怒目对待,也不会重言批评,只是静下心来思考孩子犯错的原因,然后再以慎重的态度,用婉约的言语加以劝诫。不过,只要甘地犯错,不管大错或者小错,母亲都会适时地加以纠正,绝不容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

    有一次,甘地衣着不整地走在大街上,正好被出来购物的母亲撞见了。母亲看不惯甘地那一付放荡不羁的模样,当场就说了他几句。哪知道,甘地不认错也就罢了,竟然还理直气壮的顶撞母亲说:“妈,你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偶尔不修边幅又不碍事,你又何必如此?”

    母亲并没有发火,而是耐心地教育甘地:“孩子,不注重细节的人,必然粗心大意,而粗心大意的人能成就大事吗?再说,连自己的衣着都整理不妥帖的人,将来又如何能仿效你的父亲处理众人的大事呢?好好想想吧!我不需要你现在就向我低头认错,只希望你日后能改过。”

    甘地看到母亲对自己如此宽容,内心开始悔恨、内疚、自责,深感对不起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从此,他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

    宽容,是教育的一种策略。在特定的情况下,宽容运用得当,以情感激励孩子,比动之武力更有效。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宽容,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宽容能赋予父母人格魅力,增加教育的力度。这种魅力表现在呵护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日日滋长着自信;把尊重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有尊严地成长;把激励和赏识存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时时体验着学习和生活的快乐。抱怨不能够带来这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