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诚信-《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3)页

    整个滩区,今年的冬小麦算是没法种了。

    堤外的小麦比往年也种的晚,夏棉成熟晚,霜前花才占了60%。到了秋分,还有近一半的棉桃没开。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节气不等人,到了秋分,人们只好把棉花拔了,堆积在向阳处,收剥桃花了。

    幸亏大部分人家都喂大牲畜了,家家都有地排车,起早摸黑,人力加家畜,忙活了半个月,总算是赶在霜降前把小麦种上了。

    拔下来的棉花颗,不仅有棉花桃,上面还带着棉花叶。几天的功夫,棉花桃咧开了,棉花叶也晒焦了,稍微一碰,焦干的棉叶就碎落下来,棉絮上沾了一层的碎棉叶,得一点点的往下摘。

    三秋大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晚上还得摘棉叶,这伙计不累,可是费工夫。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守着笸箩往外挑碎棉叶,大老爷们也变得细心了,耐下心来仔细的挑着,不时的呵斥几句调皮的孩子。

    大伙都想在霜降前,把棉花卖出去。为此,好多人家把棉桃从颗上拽下来,单独的晒棉花桃,棉花桃咧嘴就掰开,这样就避免了沾碎棉叶。

    人们不仅忙着种小麦,还忙着卖棉花。过了霜降,供销社收购棉花的价格就降了下来。即便是霜前花,价格也卖不上去。霜前花籽棉每斤0.35元-0.38元,过了霜降,每斤的价格就降到了0.30元以下。

    今年,堤外的村庄种的夏棉多,人均接近二亩,亩产霜前花近二百斤籽棉。地排车也就装2000斤籽棉,每家就得一地排车籽棉。

    装满棉花的地排车,在供销社收购站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白天黑夜都有人等着。为了早一天卖出去,晚上也舍不得回去,在队伍的旁边打地铺。

    好歹守上一夜就能排上,交上棉花就能领到现钱。人们拿着成沓的大团结,满眼里都是笑。

    人均二亩夏棉,光霜前花就能卖150多元。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人口多,那家没四五个孩子。六七口人的家庭,光是卖棉花,就能收入近千元。

    一季小麦,够两年吃的。卖棉花的收入,比原来十几年的收入都高。好多人拿着钱,都后悔今年种的棉花少了,打算明年尽量的多种。

    大伙都在议论,说种夏棉收入是高,就是霜后花太多,影响种麦,剥棉花也忒费工夫,要是能提前半个月就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