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纺线-《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3)页

    织一机子粗棉布,得用2530斤棉线,一个妇女一个月就能纺出来。

    三个月的冬闲,好多人家纺了50多斤棉线,多的快百斤了。不仅用好棉花纺线,还纺了二十多斤的霜后花,准备织装粮食的布袋。

    妇女们卯足了劲的织布,打算把家里打满补丁的铺盖换了。自家种棉花,霜后花基本上都没卖,留着做棉套。

    春棉霜后花少,每亩二三十斤皮棉。夏棉霜后花多些,每亩三十斤。

    霜后收的棉花,虽然绒短,可棉籽秕(不饱满),出绒量高,二斤半籽棉就能出一斤皮棉。

    霜后花绒短,纺线质量差,国家收购价比较低,每斤0.30元左右。群众嫌价格低,霜后花就不买了。

    以往,每年人均分不了二斤皮棉,队里留种的籽棉轧的好皮棉,每人二三两,织布用来做经线,比较结实好干活。

    二斤棉线不够织一勾子布的,做一身单衣都不宽裕,做一件棉衣缺棉套。

    自己织的粗棉布也不结实,大人在意着穿一年也得破。孩子们费衣服,一两个月就能磨烂了。因此,大人孩子都穿补丁衣服。

    棉花少只能先紧着穿,铺盖能凑合就凑合,一家五六口人能有两套铺盖就不错了。

    现在,每人最少一亩棉,卖完最少剩二十多斤皮棉,五口人就有上百斤的皮棉。

    有了充足的棉花,妇女们一个冬季都在纺线,人数多的赶在初冬没上冻前,就织出来一机子布,做了里表三新的铺盖,全家人过了个暖冬。

    上冻后棉线染色上浆干的慢,时间长了棉线黏在一起,就没法织布了。

    织粗棉布春天最合适,春和日丽雨水少,昼长夜短光线好,春天还是农闲季节,即使在生产队的时候,妇女们也很少上工,都是在家做家务。

    其实,年后正月里,妇女们就开始为织布做准备。把纺好的棉线打成线拐子,做成线穗子。干这种活不仅得细心还得有耐心,想快也办不到,就是个慢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