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外汇-《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3)页
这十个温室大棚可真费事,不过收入也高。常言道:一亩园十亩田,俺们这温室大棚,可以说一亩抵百亩。
不是俺吹,冬季的黄瓜西红柿,每斤五毛钱,一个大棚能收五千多斤,一个冬季,就能收入二三千元。俺们还不用出去卖菜,都是蔬菜公司派车来拉。
依俺说,办丝绸厂你们不会,建蔬菜大棚倒是不难。你们要是想学,可以派人来,在这干上半年,啥都学会了。
说实话,俺们村里缺劳力,来人管吃管住,每个月13.5元的临时工工资。来去自由,俺们可没有三年出师的讲究。”
石支书笑着回答:“谢谢岳书记您的好意,韩屯村就有温室大棚,俺们可以去他们村学习,离家近方便。”
岳书记看着悠悠舅姥爷,赞叹的说:“老哥,您们村发展挺快,我抽空也去你们那里取经。”
韩玉林不好意思的说:“我们村就一个大棚,才建了两年,和你们没法比。”
大岳庄的麦场旁边,整齐的排列着十个玻璃温室大棚,每个大棚一亩地。
隔着明亮的玻璃,就能看出里面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韩玉臣的注意力都在那台联合收割机上,围着机器转了几个圈子,开口询问:“岳书记,你这机器用了得有二十多年了,保养的可真好,和新的一样。”
岳书记笑着回答:“我们这十几种机器,就这一台最早,是56年的。中间坏了一次,全省都没有会修的,还是从东北农场请来专家修好的。
它可是我们全村人的宝贝,一台机器能顶上百人。不瞒你们说,我们村的年轻人,好多就没割过麦子,离了它还真不行。”
旁边有位老农嘟囔道:“现在的年轻人,何止是没割过麦子,好些连地都没下过,咱们村要是和别的村那样,把地分到各家各户,好些人家都得撂荒。”
听了他的话,悠悠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在大棚里忙碌的,还真都是年龄偏大四五十岁的,一个年轻人也没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