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讲解-《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3)页

    他们村里的人吃饭用票证,外来人员现金结算,馒头不用粮票。

    讲解员帮助大家买好了饭菜,就告辞了。饭菜虽然不如大岳庄的丰盛,可味道却挺好。能将简单的白菜豆腐做成美味。看来也是村里做饭的高手,果然吃货在民间。

    二十多分钟后,大伙刚吃完午饭。讲解员就回来了,还带来了他们村的靳支书。

    相互介绍后,靳支书解答了石庙村提出的问题:“俺村的纺织厂上的是一万锭的生产线,全部从英国进口的机器,每天能纺3吨纱。我们县里的纺织厂也是一万锭,每天才纺2吨纱。

    不承认不行,这外国的机器就是好。可价格也高,这万锭的纺纱机器,就得二百多万。最贵的是印染机器,四百多万元,幸亏染料价格和国内差不多。

    贵有贵的好处,染出来的布就是好,色泽鲜亮图案清晰还不褪色,上午你们也见了,俺说的不错吧。

    还有就是这外国的机器好用,从开业到现在二年多了,就没出过毛病,产品全都是一等品,俺村就没处理过残次品。

    俺们村能有今天,多亏了从英国回来的耀华爷,一千万的投资都是他赞助的,厂房加机器设备,用了九百万,剩下一百万做流动资金刚好够用。”

    万锭的生产规模,光流动资金都得一百万,纺纱厂的投资,确实够高的。

    石庙村的人被震住了:“棉花的价格不算高,一百万的流动资金都干什么?”

    “棉花的价格确实不算高,我们收的皮棉每斤价格一元左右,可用量大啊。每个月消耗一百吨皮棉,库存必须在三百吨以上,够三个月的用量,光这一项就得六十多万。”

    石庙的石支书不解的询问:“您说的一万锭生产线,俺们还真不懂?”

    小靳庄的支书笑了:“是我没说清楚,这一万锭说的是纺细纱的锭子数量,纺纱厂的规模都是用它来衡量。

    俺们这里的盐碱窝只能种棉花,地区的纺织厂刚增加了两条生产线,达到了五万锭规模,每天生产十吨纱。”

    石支书接着询问:“办个纺纱厂,最少得一万锭吗?”

    “哪到是不用,我们县里的城关公社就有个小纺纱厂,才三千锭的规模,也没上织布设备,单纯的纺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