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莲藕-《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3)页

    其他滩区村庄的塘子坑,今年虽然也都种了藕,可头一年产量低,他们村的塘子坑数量也少,根本不用雇人,自己村就挖完了。

    虽然头一年的亩产量才二千多斤,收入也达到了千元。张集镇的其他十六个滩区村庄,塘子坑最少的也有二百亩,仅卖藕就收入了二十万元。

    自七五年复堤挖出的塘子坑,常年积水,给滩区人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好好的耕地变成了水坑,根本不能种庄稼。

    河务局虽然给了一次性的补贴,把这些塘子坑都买了过去,又交给临近的滩区村庄使用。可当时的补偿数目极低,又是在生产队,根本没给人们带来利益。

    今年塘子坑里的莲藕,使所有的滩区村庄,第一次因祸得福,有了一笔巨额的收入。塘子坑经过一年的禁捕,也有了二斤重的大鱼,尽管不如韩屯村的数量多,卖出去也是一笔收入。

    大伙都说了,就是种庄稼,也没有这么高的收入。

    有了这么一大笔的收入,这些滩区村庄,几经讨论,都决定先把高压电接通。

    石庙村通电的呼声最高,新石庄通电了,办起了纺纱厂。其他的几个生产队,都没有通电,别说办厂了,晚上织布靠着煤油灯都看不清楚。

    有了明亮的电灯,晚上就能织布,特别是冬天,下午六点就黑了,干到晚上十点,四个小时比一大晌都出活,能织半勾子布。

    别的村买不上纱线,石庙村近水楼台先得月,买纱线没问题,一个村住着,抬腿就到,排队也在最前面。

    张集镇可是全区的典范,特别是这里的滩区村庄,就因为盖了统一的排房,进入冬闲,基本上每天都有来参观的。

    张集滩区村庄全部要求通电,在各级领导的协调下,供电部门集中施工,终于在春节以前,这些村庄都如愿以偿,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明亮的电灯。

    进入12月,气温降到了零下,二爷负责的麦芽糖厂开工了,山本拿到样品后,专门去了一趟省城,看到检测报告,今年的产品比去年的质量更好,他才完全放下心来。

    今年韩屯村的一千亩耕地,全都整好了地可至今没种,就等着年后种大麦。有二爷做麦芽糖的手艺,大麦比种小麦收益高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