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为氦气的分子较小,能够更好的穿过人体组织,所以可以明显降低潜水员得减压病的风险。 而且它还能减少空气密度,让潜水员能够更加轻松的在水下活动。 但即便有着混合气体加持,在潜入到五十米深的海底后,也会感觉到不小的压力。 水下每下降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 到了五十米深的水下,受到的压力就已经有5个大气压了。 普通人到了这个深度,在呼吸的时候,就已经有吃力感了。 更深的水域,都是专业级别的潜水员高手较量的空间。 控制着身体停留在这个深度后,李逸就缓缓将摄像机抬了起来。 开始拍摄前,他先用手捏着鼻子里的鼻塞,用力擤了下。 这是为了对抗耳道内的气压差,防止耳膜疼痛。 人体耳道内,中耳的区域是被耳膜隔开的,形成了一个空腔。 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气压增加,中耳内的空气就会被压缩,外部水的压力就会将耳膜向内推,让耳朵受到挤压,产生疼痛感。 这和坐飞机时耳朵疼是一个原理。 用擤鼻子的方式可以平衡内外耳的压力,尤其是水肺潜水,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飞机上也同样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耳痛。 刚刚在一路下潜的时候,李逸就在不停的做这个动作。 所以到现在,他都还没有感觉到耳朵疼痛。 最后做了一次这个动作后,李逸就架起了摄像机,对准了上方在灯光下游弋的鱼群,开始了拍摄。 聚集在一起的鱼群像是一头头不断变换形状的怪兽,追随着灯光的轨迹,不停的聚拢,分散。 在灯光的外沿,一艘小船挂着拖网,绕着鱼群的边沿,用拖网把鱼群包围了起来。 船桨发动机荡开的水波漾起大片水花,鱼群惊慌闪避,却依旧贪恋着灯光,不舍离去。 随着渔船发动机的轰鸣,绞盘转动,收缩拖网,涌动的鱼群在拖网的逼迫下,逐渐聚拢在了一起。 这一切都被李逸收入了镜头中。 他围绕着鱼群和拖网游动着,从各个角度拍摄着捕捞的场景。 拍完远景后,他开始上浮,向着渔网靠近,将镜头对准了渔网内左冲右突的鱼群。 在摄影机水下灯光的照射下,鱼群中每一条鱼的鳞片都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