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东汉末年的入仕模式是察举制,也就是靠名声、靠推荐,想要混进上层社会,没有几个名士做引路人是难之又难,这也是为何蔡府诗会如此受人重视的原因,若得蔡邕这个级别的大儒一句好评,可胜寒窗苦读十年也不算过,所以张钰被冠以“才高八斗”的名号,也没人敢来公然挑衅,因为一句评语足以让人平步青云,而反对者则相当于是在与士林为敌。 这也是为何张钰对蔡邕一直心存感激,发誓好好帮他照顾女儿的原因之一。 许氏兄弟利用“月旦评”为时政举荐了不少人才,对当时取士有着很大影响。如许劭推荐的樊子昭、和阳士、虞承贤、郭子瑜等都显名于世,人称许劭为“拨士者”。而他最有名的,便是对曹老板的那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了对曹操最好的描述,也成了千古之佳话。 只不过由于战乱的影响,曾经享誉天下的月旦评如今已经销声匿迹良久,但它的遗留的风姿却令天下士子永难忘怀。是故,二人在听到魏贵的描述后才会如此难以置信。 “以我愚见,毋极侯之心恐怕也不只在此。”魏贵轻轻晃着脑袋,却是不肯再说下去。 “瑜有一事不明,若是真照魏兄所言,万一公孙将军和袁将军兵戈相向,或是发生武人之间难免会有的江湖仇杀,那毋极侯岂不是骑虎难下,徒徒毁了自己名声?” “声望易毁,可也易得。万事皆有利弊,取舍只需权衡。 在毋极侯眼中,他可以让举办武道会的利大于弊,所以他选择了实施这个如天马行空的想法,我等只需静观好戏便是。” “若是真能成,那毋极侯岂不是比许氏兄弟还要有名望?”易潇喃喃道。 “所以,我们得争取趁早拜入无极阁,成为蔡中郎、孔明先生……还有毋极侯的弟子。” “这本就是我兄弟三人的志向所在,只不过此时……二位还不随我前去看一场好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