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4-《颐和曼丽》


    第(2/3)页

    背对着他,

    脱下了迷彩外套,一扔,丢到那边小沙发上,

    无双眼神开始细细描绘她的背影,

    完美的身形,

    笔直的背,

    坚韧的腰杆儿,

    一根军用皮带紧紧箍住腰身,

    子牛低头背对着他多潇洒一抽出皮带往那头一扔,

    这时候她悄悄回头似偷看他一眼,好可爱,小子牛脸有点红呢。

    又赶紧扭脸过去——(此处省去咩咩咩)

    她站起来,跨着椅子坐下来,

    趴椅背上,这才回头,小猫一样,“看我多好,为你准备充足,你呢,”嗔怪得哦,

    无双懒懒起了身,“准备什么,又叫我穿你那些鬼玩意儿。”过来挤着她坐下,挨着她的脸,又低笑,“嗯,是准备得好充足。”最后,在无双要全情投入时,小子牛又叫“门锁了么,”无双恨不得把她吞了,那一开始你不怕人闯进来呀,“锁了,笨蛋。”服了她!

    过十五,那就是要看花灯的。

    上元节自古以观灯为庆,一般认为自西汉武帝时期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起始,至于民间形成各类风俗则是后来的事情。司马迁早在汉时就将元宵之日列为节日,两汉魏晋隋唐辽宋金元明清一路走来,元宵佳节的内容越来越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观灯。

    观灯是因为古代没电有火。火烛最初在意驱魔祛鬼,轰赶虫豸,以求来年平安丰收。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做此活动如同法事,民众参与越多,气势越大,效果就越好。所以唐宋官家提倡,达到顶峰;元代压抑,民间萧瑟;明清以后民间复兴,基本诉求是逛,故民间有“逛灯”之说。

    上元灯彩绚丽,百姓乐于参与,自古留下文字多多,最美最生动的是南宋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彩与烟花将节日的喜庆烘托至醉痴之境。眼下在部队上,叫她看不见大紫阳的宫灯,也见不着世俗彩灯,无双也有办法叫小子牛看见任何人看不到的“炫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