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至今。 秦诗琪的身份都没在学校扩散。 “走。” 收拾好。 出仓。 “老师,工资多久到账?”一个男同学忍不住问。 一听。 老师看着他,“这才月中,就花完了?” “就问问。” “和上次一样,体验报告交上来,下个月一日发放。”老师解释道,这样的体验课,都是学校补贴,蜂鸟不给工资,走账麻烦。 四年。 学校安排的体验课将近三十个。 有长有短。 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各有不同,这才大一上学期,专业课都没怎么开,因此,主要是带他们到处溜达,做点不大不小的事。 四年下来。 老师坚信。 这些学生能力如何不好说,但会让他们终身难忘,至少,没有几个学校,连‘烹饪’‘游泳’‘刺绣’都成为一项奖励技能。 在学校。 烹饪社。 五十道家常菜。 一道十元。 全会了,五百块,很多学生去挑战,不亦乐乎,按年级分,不让一下学完,大一上学期只让考六道,过了,还有相应证书。 各项技能都有。 于是乎。 学校渐渐养成了一股‘集证’热,四六级难过,国家证书也难,但这些生活技能证书,难度低,而且实用,非常的吸引人。 “恭喜XX同学,获得岩唐大学二零零八届,XX技术的第一名获得者,让我们所有人为他撒花。”上附带着两张大大的笑脸。 这证。 不重。 但比国家证书更亲切,到老了,有些证书只能压箱底,有些证书,却能拿出来,摆在外面,每一眼,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而且。 这些证书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最后一句,几乎各不相同,之前第二个实践课,就是全校师生一起想各种不同的奖状结尾。 “同学,竟然抢了我的第X。” “不服。” “恭喜。” “交个朋友好吗?” “第一百名,请客,我电话号码是XXX。” “。。。” 奇怪结尾,数不胜数。 谁写的结尾。 谁颁奖。 老师都不由羡慕,我当初上大学,咋没这么有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