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然而。 没多久。 “你们和缅亚银行集团能比?人家是创造蛋糕,你们是瓜分蛋糕,人家至少带去了钱和项目,你么呢?” “光想着赚钱。” “有本事。” “你们先投几千亿去非洲,再谈收获的事情,如果这是一门生意,人家也是先投入,后产出。” “而你们。” “只想省略投入,获得产出,这种行为,和抢有什么区别?至于为什么你们没中标?心里没点数吗?” “恶心。” “垃圾。” “狗屎。” “谢特。” “。。。” 最后。 不忘骂送上三、连。 接着。 铺天盖地的怒怼,发生了。 一时间。 舆论方向逆转。 事实上,大部分人刚开始都倾向于西方企业的正义,但被这么一分析,觉得还是。。。不找骂了。 对。 就是这样。 谁对谁错,在这样的混乱局面面前,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经历过几次,还是别陷入到骂与被骂当中。 最好的策略是:吃瓜。 于是。 这次公关:失败。 。。。 此刻。 欧美资本们再次气急。 “刁民。” “愚民。” “怎么能是非不分,我们可是自己人,还有没有一点智商,还有没有一点底线,还没有一点是非观。” “啊!!!” “可恶。” “该死的缅亚银行集团。” “。。。” 气死了。 至此。 他们都没有多想。 这件事背后是否有缅亚银行集团在出力,因为一直以来,缅亚银行集团刷的世界好感度,太高了。 排雷。 治癌。 治雾。 治沙。 治水。 这家企业的形象,被一次次立起来,越来越高大,一个产品定位于造福世界的企业,粉丝自然众多。 全球都是。 因此。 只能骂骂咧咧,心中郁愤,这事难道要黄?难道只能看着缅亚银行集团赚钱,他们当观众,这怎么行? 可是。 又能如何。 舆论。 舆论处于下风。 投资? 不可能,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给非洲基建贷款,作为资本,显然是差劲到极点的生意。 这应该是国家行为。 然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