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捐献制度-《回明之抢钱皇帝》


    第(2/3)页

    现在已经是内忧外患不绝,大明帝国风雨飘摇,面对此种严重的形势,如果再分不出轻重缓急,恐怕无法避免亡国上吊的悲剧命运了。

    此事倒是给了朱鼎盛一些灵感。

    明朝是一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特别是江南一带,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等手工业越来越发达,服饰时尚也在士绅和商人中兴起了,《金瓶梅》里西门大官人就是做丝绸贸易发的家。很多平民百姓的穿着已经大大逾越了朱元璋定下的服饰制度。这也使得儒家官员痛心疾首,纷纷向皇帝上书建言,要求“严服饰之制”。

    但是,人皆有爱美之心,堵不如疏,所以,在考虑功民特权的时候,朱鼎盛就把服饰方面的特权也写了进去。

    他已经能够想象,这个捐献制度出台后,食古不化的儒家官员们唾沫横飞的场面。如果,大量的唾沫能够使北方干旱的土地有一些滋润的话,他倒是希望能够越多越好。

    底下的官员们,孙承宗、袁可立、鹿善继、孙元化等也都是儒家出身的,然而,经过了辽东的尸山血海,经世致用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里,如果能够通过捐献筹到大笔资金,总比加税要好得多。

    于是,捐献制度在大家的默认和期待中也就隆重出台了。

    掏钱的事情大家都比较为难,收钱的事情总有人抢着干。

    功勋部一下子从一个鸡肋部门,变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馍馍,一时间,底下众人都心思大动,都想怎么把这个部门抢到手里。

    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朱鼎盛心中不由得一晒,继续说道:“诸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我都要大用。这个功勋部部长,既要德高望重、清正廉洁,又能持正不阿、勤勉国事,请大家推荐合适的人选。”

    这个要求有点苛刻,大家一时之间也想不到有什么人选。

    朱鼎盛下意识的在脑海中呼出伯乐系统,只见半透明的玉玺屏幕,左上角出现“黄金储备量(万两)7/100”,右上角呈现“寻找特殊人才(人)6/7”。

    咦,才几天就多了一万两黄金的储备,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破系统还能够自动生产黄金不成,如果是这样的话,统一天下不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