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统天命》


    第(2/3)页

    想着给黄家净宅,一部分是出于经济利益需要,毕竟黄家那么大的宅子,虽然值钱的物件儿都搬走了,但也不能那么空着啊,就那么一空,连带着周围的居民都琢磨搬个家啥的了,这尼玛半夜黄鼠狼到院子里偷鸡,愣是能被想象成冤魂索命,直接吓尿了,日子还能过么?

    另一部分的考量,就在这名声上,这也是封建年代想要搞大事儿的必备条件之一。

    而名声嘛,自古以来,都是文死谏,武死战。

    武将想要混个官声,那就得上阵杀敌,名声大小全靠看下来的人头多少来定,你要是能够像武安侯白起那样,一股脑坑杀四十万,那你就是真牛逼,青史留名都是小意思,后世的人未必都知道秦昭襄王,但是提起杀神来,首推白起,这就是例子。

    文官儿想混个名声,花样就有点儿多了,比如靠嘴炮,好好学学关龙逢或者魏征,忠君直谏,被昏君活活打死或者被明君捧成“人镜”,后者难度有点儿高,明朝皇帝大多数继承了朱重八的暴虐,所以后来文官们流行骗廷杖,并且学得都很到位;要么学学商鞅、王安石,搞搞变法,弄个大新闻,然后被弄一个不得善终;要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乡贤们打好关系,民望自然蹭蹭蹭就上去了。

    至于学太史公之类的修书名流后世……绝大部分官员表示鄙人没有那个姿势水平,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不是姿势水平不够,而是图书管理员太穷了,还动不动就会被拖欠工资,日子太苦逼,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杜甫多牛逼?诗圣啊!结果呢?在小船上溘然长逝,死的时候脚不沾地。

    不过别管怎么说,好名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杨尚荆现在要刷民望了。

    当然现在黄岩县从上到下从小到大的各路乡贤,都被他拿捏的服服帖帖的,就用不着喂饱这些蛀虫了,搞出来的官声儿,也不用那么虚了,直接给老百姓撒铜钱儿撒米粮,到时候都不用他打招呼,整个黄岩县的读书人都会帮着他吹捧,到时候也不用卖黄家那些大宅子了,直接把本县鳏寡孤独残的可怜人往那儿一放,派点儿人过去一伺候,那才叫赞。

    《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叫“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时候别说黄岩县本地要给他唱赞歌了,就是藩司、镍司和都察院、科道那些人,也得喊一声好。

    “唉,矛盾具有特殊性,我这个光荣的社会主义四有青年,在封建年代搞搞封建迷信,也算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吧?”杨尚荆嘀咕着,就招招手,找来了一个皂隶:“去工房,找一个木工说得过去的,让他马上过来。”

    那皂隶应了一声,也不敢多问,径直就下去了,杨尚荆坐在树荫下面的椅子上,用手托着下巴,脸上就有点儿哀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