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自古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城东状元胡同里,住的全是富户,随便推开哪一个门,都是大户人家。 就连小巷子里都装了路灯,青砖铺地,一眼望去幽深静逸,比寻常县城的主街道还气派。 前些年搞运动,这些人家悄悄蛰伏,最近雪化冰开,状元胡同人来人往,又活泛起来。 夜已经深了,9号院的堂屋里还亮着灯。 这里是耿家的老宅,要说耿家,在城里是排得上号的。 耿家人不读书,不当官,专职经营票号和当铺。 过去老字号四大当铺,四大票号,里头有好几家都是耿家人经营的。 常年收物件倒换东西,耿家人都练就了一双毒眼,最擅长辨真伪,明真假。 前些年耿家也受到了波及,不过他们有眼色识时务,最早交出店铺,参与公私合营,后来退出股份,连身份也洗白了。 态度好,为人低调,再加上树大根深,所以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 春江水暖鸭先知,政策松动,耿家也感觉到了,以前想办而不敢办的事情,都提上了日程。 “春来给我打过来电话了,说是在丹县看到了一个女人,长得跟老三一样,岁数地址也都对得上,这人可能就是四丫头。”耿家老太太说话了。 耿家家大业大,人丁却不旺。 耿家老爷子老太太膝下,只有一个儿子两个闺女,据说还有一个闺女流落在外,也就是老太太嘴里说的老四。 儿子是长子,名叫耿向北,二闺女叫耿梅兰,三闺女叫耿荷花。 老二耿梅兰,就是耿春来的亲生母亲,她坐地招夫,找的是上门女婿,所以所以她儿子跟母姓。 耿家阴盛阳衰,两闺女气势足,也有本事。 倒是大儿子耿向北常年体弱多病,打小就有人说养不大,没想到一直活到了现在,不过病病歪歪不管事儿。 耿家自老爷子老太太以下,都是两个姑奶奶说了算。 耿老太太一发话,老大耿向北只是点头,“当年也是不得已,这才把四妹留在了乡下,现在条件好了,自当接她回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