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农场坐落的位置偏僻,路上基本没有行人。 农场的规模大,所以需要选择比较大的空地。 原先盖这片农场之前,就物色好了。周边河流和湖泊齐全,地势平坦。 农林牧副渔,农场都涉及了。 占地面积上千亩地,不仅是当地,更是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 早在六十年代初,农场刚建好的时候。 就派了第一批下乡的知青到农场,进行开荒。 农场有今天的模样,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知青。 这片荒地,原本的模样是乱石堆积,寸草不生的。 中间经历过非常多的困难。 每年农闲的时候,附近的大队也会派人来帮忙维修水利,修建沟渠这类。 沈建设骑着小毛驴,不到十五分钟,就到了农场。 门口还有守卫,沈建设掏出了介绍信。才被允许进去农场。 场长知道沈建设来了,从办公室出去,见到年轻的后生,也是格外的热情。 “你好,沈建设同志。” “场长你好,我是沈建设。” 两个人握着手,场长一脸热情的模样,“我先带你参观一下农场。小李,今天有事儿,你帮我往后推。” 吩咐了一下助手,就带着沈建设离开了办公室。 “你干爹怎么没有来呢,我都好久没有见到这个老小子了。 刚才人多,我就没好意思问,要不然啊,别人还以为你是走关系过来农场来学习的。 被人听到不好,沈同志,你别介意哈。” “杨场长,我都理解。” “好孩子,我跟你干爹的关系不错,以后没人的时候,直接叫我杨叔就成。 不用这么客气。我也就叫你建设了,你的文章我看过了。 写的真实接地气,非常能体现我们基层民众的辛苦。 我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杨才俊一脸欣赏的跟沈建设说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