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三十二万石-《我来做明帝》


    第(2/3)页

    天下由南往北的货物,走大运河先在通州下船,直走官道到京城,再由东便门进入南城,在崇文门税关交税,由崇文门入内城。

    所以,在大明朝,商品从生产出来,要收几次“三十税一”呢?

    生产环节,朝廷有权收一次。比如酒醋税。

    运输环节,那看你走多远呢!没准你真是从杭州运输到京城呢?那沿途的税关都得交钱。

    销售环节,店铺那里,朝廷还有权收一次。

    所以真实的税率,应该是10%往上走。

    当然,这个总体税率并不算太高,或者难以承受。所以,大明朝在中后期时,商贸发达。江南非常的繁荣。历史上谓之: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还是那句话,封建主义时代总有惊喜等着你。

    即便这个税率,大明的缙绅们也还是不愿意缴税的,采取各种方式偷税漏税。

    在大明的税收中。排行前三的税种是:田税、盐税、钞关税。而钞关税是多少呢?崇祯年间是90万两。对比一下宋朝的商业税就知道,这个数字太扯淡了。

    而具体到少府此时关于“皇商”的优惠政策,直白点说,就是能合法的省掉崇文门税关的税。

    今天在座的诸位的背景,非富即贵。但是,并非所有人每次都能全额免税进崇文门。若真到那份上,崇文门宣课大使的业绩还要不要?

    这个小小的从九品芝麻官可是天下有数的肥缺。一年搂个一万两银子轻而易举,且不犯法。

    小本生意,省个3.3%的税那真不在意。但是大额生意呢?

    譬如,在座的某些人是京师里的煤炭供应商。每年冬季,京城里煤炭消耗量都是按几百万斤来算的。算算这个帐,就知道此时庭院里沸腾的原因。

    …

    “同知大人,且容我等商议片刻。”一名老者起身说道。

    正在庭院里的众人,并不知道此时在庭院东侧的厢房中,一身青衫的天子正看着他们。

    崇祯身旁有数人簇拥着。计有东厂太监王永祚、司礼太监方正化,锦衣卫同知董琨,礼部尚书掌邸报事周延儒,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温体仁。

    一个东厂的百户正介绍着庭院中的诸人:“圣上,刚才问李大人的乃是国丈嘉定伯(周皇后父周奎)家的二管家。年轻人是襄城伯李守锜的庶子。这老者是乐安公主府中的老仆…”

    崇祯面无表情的点头。

    明末第一大害当然是言官!但是要说统治阶级,武勋、皇亲国戚、奄寺这都是跑不掉的。而他现在看到的就是,武勋、国丈、公主都是有钱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