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毕 第二十八章吴起吮疽非为仁也-《为凰不如为皇》


    第(3/3)页

    嫪毐之乱时,雍城本土老秦人,还有军功贵族萌生了驱逐关东之人的计划,确切说来其实商鞅的败亡与秦国守旧势力的反扑不无关系。只是商君虽死其法犹存,雍城内的孟、西、白三氏已经是秦王政时期仅存的几大公族势力了。

    说起公族不得不说封邦建国的封建传统。国君拥有一大片土地,但是缺人治理国家。他不但会任命自己的亲人为官,还会给他们封地。比如周天子分封了众多姬姓诸侯国,新的诸侯国君就以他们封国为氏。这些公侯在自己国内又分封自己的子弟,于是诸侯国内也多了一群与国君同姓的公族。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的就是这样的事,诸侯国的公侯们与自己国内的公族血缘五世断绝,不再认自己为诸侯同宗,另起小宗。晋国历史上有名的“曲沃代晋”就是春秋时期,小宗反叛强夺了大宗基业的故事,自然这在儒生眼中自然也是礼乐崩坏的表现。

    晋国的惨痛教训就在眼前,秦国也不得不对国内公族势力多加限制。尽管秦政对老公族“逐客”建议不以为然,但是国家依然要依靠这些老秦人,他们才是秦国四方征战的中流砥柱。

    秦政的“逐客令”是不得不发,只是不知有没有人能上书劝谏自己了。都城内对秦王最新下达的“逐客令”众说纷纭,有的秦人支持,认为关东之人抢占了他们的官职,强夺了他们的土地。也有得目光长远的秦人认为关东人为秦效力,还是有功与国不能“狡兔死良狗烹”。

    李斯看到城内纷纷嚷嚷,关东同僚愁眉苦脸。之前曾经有劝谏秦王迎回王太后的人被杀死的前例,关东人虽然利益攸关,却无一人敢于劝谏秦王。李斯深感这是属于他的机会,准备写上一篇文章,作为自己的进身之资。

    秦王坐在殿中终于等到了自己想要的文章,一看是李斯所做,脑海中想起是一个中年小官,出自吕相邦门下。他曾经向自己说秦能一并六国,并大力吹捧法制,还是荀子弟子。他打开手中书卷慢慢读了起来,看到“……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时候不禁击节而赞。

    他自然不会独享这篇文章,当即命令宦人将此文传于国都。公族势力和军功贵族大失所望,认为秦政与他的祖先一样,都是不重视老秦人的国君。他们虽然有怨言,却也不得不隐忍下来,只是单纯靠军功实在难以和关东嘴皮贼溜的谋士争功。

    他们却是不知,被他们怨念的秦政,这时候正在被吕雉抨击:“孔子曾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如今关东之人往往身居高位,军功贵族却长居其下。实非幸事。

    王上不若仿照齐国建国学,广招旧公族、军功贵族子弟为弟子,王上亲领祭酒之职,并请兵、法等大师任教。

    及诸生学有所成,王上亲自考之用之。其人必定对王上感激涕零,也可收老秦人之心。不知王上以为如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