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女心事-《河水清且涟猗》


    第(1/3)页

    回到家时,已是晚饭时分。

    婢女忍冬做了好几个菜。咸水白米虾,清蒸白水鱼,银鱼炒蛋,红烧鸡块黄豆米,再炒了一盘蒜泥苋菜,又做了一个肉丸汤,手艺自然是没得说。

    饭桌上,谭夫人说起一事,原来是谭茵外祖母高老夫人来信,说已经六年没看到女儿和外孙女,甚是想念,想让她们去杭州小住。

    谭钧闻言道:“也好,岳母大人思念你们两人日久,也该回去看看,你们便多住一段日子。学院众多学生接下来都要奔赴乡试京试,我刚好也有空闲,学院有其他先生在也不愁。前年,九江师兄邀我前去他们书院讲课,一直不得空,刚好借机前去,也多和其他夫子切磋交流。我先送你们去杭州,然后去九江。”

    晚上,谭钧和谭夫人两人在房间说话,谭钧说道:“这次去杭州除了看望岳母一家外,也是为了让茵儿理理事。你陪嫁的铺子都在杭州,日常都是舅爷在替你打理。后来你进谭家,虽然在吴江也买了几个铺子,她虽跟你学了些,到底小得多。这次要让茵儿认认门,见见管事,这些庶务她也要知晓,这些铺子迟早都要给她。她也大了,以后也不知道嫁进什么人家,这次去你娘家也多和表兄表姐们交往,也多学学,见识见识。高家仁义,我这边兄弟自愧不如,她没有亲兄弟,以后少不得还要表兄表姐们多帮衬。”

    “相公,是我无能,未能给你生个儿子。”谭夫人一直对谭钧有歉疚。

    “又来了,有子无子皆是天定,与你何干,我有你和茵儿已是满足。”谭钧脸露无奈,安慰谭夫人道。

    “相公,你刚才说茵儿不知嫁进什么人家是何用意?难道你对李征不满?”谭夫人想起来问道。

    “不是这意思,李征我自然满意,只是万事没定之前话总不能说满,再说李征以后也会有别的机遇,茵儿跟着也要多知晓点事。不像我在这乡野之地呆一辈子,无功名利禄,委屈你从杭州那繁华之地到我这僻壤之乡。”

    “相公说的哪里话,能跟你在一起是我的福分,这方圆十里八里谁不羡慕我,再说这儿也是鱼米之乡,和杭州风土人情相近,哪儿偏僻啦!”谭夫人嗔道。

    谭夫人三十多岁,这么多年一直生活顺遂,加上本就美丽,与谭茵看起来倒像是姐妹。

    夫妻俩感情甚笃,这次外出时间又长,免不了又商量了一些事情。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谭茵小时曾去过几次,很是喜欢,加上也很想念外祖母及表兄表姐们,李征他们也即将启程去往金陵赶考,不仅对即将到来的杭州之行充满期待。

    ……

    过了几日,就是春分,每年这时都有放花灯的传统,就是在木质小船里面盛满花瓣,再放上浸有煤油的棉纱,点燃棉纱,将其放到湖中,顺着湖水一路下游,湖面上星星点点,男女也借机约会,互诉衷肠,祝福许愿。

    几人约好晚上一起放花灯,这日傍晚,看李征日渐消瘦,谭茵一早就炖好鸡汤,又想到自己一人前去不妥,便拖着阿秀前去李征家。

    李征家住在村落边缘,因为不受村里待见,只能住在角落。

    两人来到李征家时,不巧李征去湖边挑水,只有母亲在家。

    李母日夜操劳,已是四十多岁妇人模样,面露沧桑,手指粗糙,但模样却十分端庄,颇有几分气质,不似普通村妇。对人甚是客气,但这客气又带着几分疏离。

    她对儿子要求甚高,对影响儿子学业仕途的人和事都不大乐意。

    李母看到几人前来找儿子,便问何事。

    谭茵知道李母对儿子要求甚高,对儿子游玩并不喜欢,特别是与几位姑娘,不仅有几分后悔。

    当时不如直接和李征约在别处,眼下也只能托词说:“大婶,这几天李大哥他们读书很辛苦,都在准备乡试京试,我爹让我们给他炖了点鸡汤,还有我们准备晚上一起放花灯。”谭茵把自己父亲抬出来了。

    “阿茵阿秀啊,替我向夫子道谢,等会带点鸡蛋回去。“

    ”阿茵阿秀,大婶看着你们长大,看你们也很喜欢,只是大婶今日也要倚老卖老说两句,马上就是乡试京试了,他们一辈子的前程在此一举。你们是姑娘家,整天嘻嘻哈哈也就罢了,可小伙子可不一样。”

    ”姑娘家到了年龄找个好婆家,也就功德圆满了。可小伙子们是要做大事、传承门楣的,一来现在是关键时候,怎有时间去游玩,你们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这种时候要帮着让他们收收心,二来他们若是中举,那以后最少也是一县之令,百姓父母官,那得身先垂范,怎能让他们去那种不听父母媒妁之言就私订终身的场合!”李母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