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历任官职爵位人员-《回到三国当黄巾》
第(2/3)页
一九二年七月十三日,献帝以太尉马日磾为太傅。一九四年,马日磾被寿春的袁术扣留,气愤之下吐血而亡。马日磾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傅。
太傅掾:太傅的掾吏。华歆在马日磾任太傅之时曾担任过此职。朱治也曾在马日磾任太傅时担任过此职。
太师:
东汉仅有董卓一人担任过太师。一九一年二月十二日,献帝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董卓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师。太师是上公之首,和太傅一样,是个虚衔,董卓当时兼为相国。
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旧仪》曰:“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
掌丞天子,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一切军政事务。西汉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此后东汉延续了这一官制,不设丞相,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而这里之所以将丞相列为高于三公的存在,是因为身为汉末两大权臣的董卓和曹操都担任过此职。
《后汉书·百官志一》:“董卓自太尉进为相国,而司徒不省。”《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九年)十一月,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相国和丞相大同小异,除了名字有别以外,相国的地位应该高于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可见相国高于丞相。另外,整个汉朝,冠以相国这个称谓的只有萧何、曹参和董卓三人。萧何、曹参是开国元勋,而董卓是亡国元凶,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董卓死的时候,官职应为相国兼太师。补:西汉吕雉的侄子吕产也曾担任过一个月的相国,我个人觉得吕产这个相国不算也罢。
《后汉书·百官志一》:“及建安末,曹公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则罢三公官。”《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二零八年)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初九),以曹操为丞相。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弟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废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担任丞相一职。御史大夫位次于丞相,类似于司空,后文会有介绍。公元二一六年,曹操改丞相为相国。
二二零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二二零年十二月,曹丕称帝后,东汉正式亡国。丞相一职放在三国部分继续讲述。二一一年,曹操还曾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丞相府的官署属员(《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
1.司直:一人,官秩比两千石。司直协助丞相纠察不法之事,是相府之中最高品级的官吏。汉武帝元狩五年(前一一八年)在相府中初次设置司直一职,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三十五年)废置,建安八年(二零三年)十月曹操在司空府中重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三国职官表》(清朝洪饴孙所著):“司直,一人,比二千石。(《魏官品》无,疑黄初以后不置。)太祖为汉丞相时置。”《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曰:世祖(汉光武帝)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仅有韦晃一人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司直。韦晃在二一八年和耿纪等人企图发动政变,事败后被曹操夷灭三族。(《三国志·魏书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