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馒头中还可以加点馅,如肉、菜等,便成为了比馒头稍贵些的包子。 面条呢,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 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汤饼”。“汤饼”实际是一种“片儿汤”,制作时一手托面团,一手往汤锅里撕片;到北魏时(公元486—534年),汤饼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将面团擀薄后再切成细条,这就是最早的面条。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们又把切好的面条挂起来晾干,便于保存和随时食用。于是最早的挂面便诞生了。唐代时,中国和日本的往来很频繁,面条和挂面的制作技术很快就传入了日本,也有马可·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意大利的传说。 至于油条,则涉及到了中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了。(虽然教材里把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删除了,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大家心里有数就行。) 油条,又称馃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宋史》记载,宋朝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类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远远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体时期不得考证,但汉朝应该是没有的。 馄饨,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而饺子则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 说起饺子,这玩意还是张仲景发明出来的。张仲景发明饺子是药用,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这几样小吃做法简单,成本低廉,纯粹是薄利多销,顺便丰富一下民间美食。 不过麻烦的是,这三样小吃都是需要让面团发酵的,而这个时代搞不到酵母什么的,至少郭嘉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只能让那些面团自然发面,这一来就要耗去不少时间。 馒头、包子、面条、油条、馄饨、饺子,这些小吃放在后世不就是开早饭店吗? 郭嘉笑了笑,摇了摇头。 不过,既然是要开“早饭店”,那怎么能没有豆浆呢? 豆浆的发明可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 相传刘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间,刘安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豆浆给母亲喝,刘母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但这个时候,豆浆却还没有像后世那般在民间流传,仅仅在某些地区小规模流传罢了。 所以,郭嘉还将麻辣烫的做法写在里面。 麻辣烫起源于岷江之滨四川省乐山市牛华镇。传说是南北朝时期,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从成都到三峡的川江流域,由于水流湍急,纤夫成了必不可少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捡拾一些树枝作干柴生火,舀几瓢江水,一切都就地取材,有菜放菜,没菜就拔些野菜充数,再放入u、花椒等调料,涮而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