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 者-《秦汉岁月》


    第(2/3)页

    他选择了书斋。在无数个寂静和孤独的夜晚,他用刀笔一划一划的刻出他的思想,10多万字,划出人类思想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虽然韩非的口才没办法影响当时的君王,但他的著作却影响了很多人,嬴政就是其中之一。

    嬴政很喜欢阅读韩非的著作,因为里面论述的治理国家的技术与秦国的施政理念非常契合,比如要以法治国,强化君权等等。(其实,凡是治理国家的书籍,凡是对秦国发展有利的思想,嬴政都感兴趣。)

    韩非认为,君主必须要牢牢掌握住刑赏的权力。因为只有这样,群臣才会害怕他。如果权力下放到臣子手上,那么全国民众就只会害怕群众,而轻视君主。民众就会背离君主,而归附权臣。(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君主不要暴露自己的欲望和意图,要不然臣子就会伪装自己,隐藏自己的本性,以迎合君主。(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我雕琢。)韩非的这些权术理论,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中国人。

    韩非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说服秦王室,停止对韩国的侵略。他向嬴政建议,韩国已经向秦国称臣纳贡30多年,一直把秦国当成主子,经常协助秦国攻击他国,韩国就像是秦国的郡县。秦国不应该攻击韩国,而首先应该攻击赵国。因为赵国才是秦国最大的敌人,只要赵国被解决,其他一切将迎刃而解。

    在先攻韩还是先攻赵的问题上,李斯的看法与韩非不一样。李斯完全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要对秦国为利,其他问题可以不必考虑;而韩非还必须要考虑韩国的利益,他要找到秦国与韩国利益的契合点。

    李斯明白,在学术的道路上,自己远远比不上韩非。因为韩非出生在韩王室,条件优越,自幼就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学术典籍,以及各类官方公文资料,很多甚至是世人闻所未闻的。而李斯出生平凡,半路出家,阅读量没有韩非多,对学术典籍的理解也不够韩非透彻。

    李斯很早就明白自身的不足,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很勤奋努力。由于过早接触到社会的人情冷暖,所以李斯更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社会阅历结合起来,这是其他同学无法比及的,也是韩非所欠缺的。

    别人学习,可能是把书本的一字一词都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书本的知识却半知半解,最终导致本本主义。而李斯不一样,他没有死记硬背,他可能记不起书本的语句,但是他理解书本的内容,并且能够内化于心,结合实际,运用于实践。

    沉浸在书斋钻研学术,并不是李斯的目标,那不是他追求的方向。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他追求的是权力,学术只是手段,只是平台。他的目的性很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