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炼钢革新-《回明之抢钱皇帝》
第(1/3)页
在大家为质量更好的钢铁而烦恼时,可是对于朱鼎盛而言,这些基本上都是后世的高中物理化学知识,解决起来并不困难。
明朝时期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规模和技术储备已经是很雄厚的。
明代中国铁产量高峰时达到3000到5000万千,远远高于汉唐宋元时期的铁产量,也高于同时期的欧洲各国。
在成化、弘治年间,地方已经形成冶铁铸造中心,比如广东佛山镇就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各种冶铸工人在二三万人以上,各地铁矿采矿工人也经常在万人以上。当时使用的瓶炉体形巨大,通常情况一日夜可出铁3600斤,最高可日产生铁6000余斤。
不仅产量巨大,而且技术水平也很高。明代发明了多种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比如:苏钢冶炼法;生铁淋口技术;生熟铁串联冶炼工艺;煤炭冶铁大规模的推广运用;炼铁已使用活塞式鼓风机,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一致。
苏钢冶炼法是明朝工匠发明的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而使渣铁分开,成为比较纯的工具钢,这是灌钢冶炼技术的新发展。
明代锻制各种兵器的锋刃时,经常采用生铁淋口的方法,使原来以熟铁或低碳钢为本体的生产工具,表面有一层一定厚度的擦生层,包括渗碳层和生铁熔覆层,达到了表面坚硬,内部柔韧和耐磨耐用的要求。
生熟铁串联冶炼工艺,这是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这种连续生产的工艺,已初具组合化生产的系统思想,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能耗。
煤炭冶铁大规模的推广运用,明显提高了这个时期的钢铁产量,但是因为煤炭含有大量的硫磷,又使得制造出来的钢铁质地变脆。
这些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已经有详细的描写,当时钢铁冶炼流程,已经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的地步。
朱鼎盛陆续将后世发明更加先进的技术向大家一一道来:坩埚炼钢法、液态钢和合金钢、脱硫脱磷、蓄热室的概念等等。
宋应星及其带来的多个铁匠,拥有的是这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流程。听了朱鼎盛的说话,一时之间都是茅塞顿开。
坩埚炼钢的关键在于那个坩埚,明朝已经有了,但是无法耐受炼钢的温度,通过反复试验,调整坩埚中石墨、瓷土、粘土的各种不同混合比例,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