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八章 蠢笨的政策-《寒门栋梁》
第(2/3)页
两个月过去了,孙连还是没有寻到买家,可也终于弄明白了这次送往浙江的纺织品出现的问题。
事情并没有出现在浙江张家身上。张家所言不假,他们的所有货物被朝廷扣下,一分银子都没得到。现在的张家和孙家一样,也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窘境。
朝廷里的那位李广公公,他和张家的关系的确不差,这些年来的合作,李广从张家也赚取了不少银子,得了不少好处。可这次李广突然翻脸,原因是弘治皇帝下令在江南一下子就建立了三家织造局,分别是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还有杭州织造局。这三家织造局由皇帝亲自委派提督太监去监管。
当时弘治皇帝给几个太监的旨意是要么生产出好而且造价颇低的织物,要么就全部赶出宫去,去到凤阳守坟。
主管三家制造局的太监自然尽心尽力,想尽办法,他们竟然很快生产出了技艺很高的织物,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极具特色,而且造价也低了很多。
弘治皇帝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也是迫不得已,这还要从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说起。
其实从唐代以来,对外贸易就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成分。特别是到了宋朝,朝廷更是学会了利用对外贸易来发财,建立了一系列的海外关税和专卖制度,将朝廷的受益做到了最大化。所以在宋元时期,有“商船靠岸,黄金万两”之说。
可是到了明朝,不得不说明朝的对外贸易蠢笨到了极点。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还做过和尚,他对于经济、金融、商业都是一窍不通。然而在他手上建立的对外贸易制度却固化在了整个明朝的血液之中。因此便出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大明后来的皇帝们其实也想继承宋元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但由于无知蠢笨,朝廷不仅不能通过对外贸易赚钱,而且还是做一次陪一次,大赔特赔,成了巨大的财政包袱。
大明朝廷实行了海禁,皇帝和很多官员都以为海外诸国与大明的贸易不是互惠互利的行为,而是皇帝对海外诸国的一种恩赐。皇帝和官员们蠢笨的以为海外诸国的人远渡重洋来到大明,唯一的原因就是仰慕大明泱泱大国的德化,他们是前来朝贡的。朝廷把各种海外商团都当成了外交使团,而并不当成做买卖的商人去对待。
第(2/3)页